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用以纪年,则有鼠年、牛年等,如2016年是猴年。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猴被各族人民喜爱和尊崇的程度仅次于龙和虎,稳居第三位。
地支纪年方法由来已久,它最早可能与先民的生产实践有关。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观察或许会发现:某一年的鼠特别多,繁殖力、生存力很强;第二年又发现牛繁殖力很强,好养易壮……第九年,猴子成群结队,特别多;第十年,鸡的生长很给力;第十一年,狗非常活跃;第十二年,猪长得快而肥。十二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到第十三年老鼠又多了起来……年复一年,上述情况会重复出现。先民发现了这种自然规律,逐步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把鼠多的年份命名为鼠年,牛多的年份命名为牛年,猴子多的年份命名为猴年等。有资料表明两千多年前,猴与纪年用的十二地支符号申就联系在一起,秦墓竹简上已有了“申环”(“环”与“猨”古音近似)。南北朝时期,十二生肖用于人们的属相,已经比较流行。从统计学角度而言,每十二位中国人里就会有一位“属猴”的。猴文化还影响了人们的婚姻生活,如“申子辰”为三合局,也就是属猴、属鼠、属龙的婚配很适宜,具体是以鼠为主,申与子或子与辰结合最好。现代人可能对此不理解,认为其迷信,但从古人积累的经验或观察结果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对个体生命交互关系的探索发现或统计规律呢?
事实上,由于十二地支可以纪月纪日纪时,相应地就有申月、申日、申时,也可叫猴月(农历七月)、猴日(每十二天出现一次)、猴时(指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这段时间)。过去人们在属猴的日子赶集,叫做猴街。许日藻《马龙州志》有:“旧志所载明时事也,今则以大街分为上下,遇寅、申、巳、亥日即为市期。其乡中诸市为并志之……新设大营,以寅、申日为期”。全国各地有不少猴街地名沿用至今。
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它常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等的象征。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振聋发聩地宣告,人是从猴子变来的。猴子体型瘦,所以人们常把瘦人戏称为瘦猴。猴子活泼好动,华佗的五禽戏与猿猴有关,武术中有猴拳。古来以猴为伴,归隐山林者有之;以猴为牟利工具,行走江湖,让猴子表演技艺者有之;不一而足。
为什么是申猴呢?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申,猴也”。《广韵》:“申,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称伸(申)猴。李时珍《本草纲目》:“猴者,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
猴在典籍中是有名一族,如雷贯耳。《诗经》、《山海经》、《淮南子》等均有猴子的记载。当然,猴的称谓不一,或叫猿、猨、猱、狙、猕猴、禺、沐猴、狖、参军、王孙、猢狲、石猴等。据说有尾者为猴,无尾者为猿。《山海经》、《呂氏春秋》、《抱朴子》称其为“猿”;《诗经》称之为猱,“毋教猱升木”;《楚辞》里有“猕猴”。东汉王延寿《王孙赋》有“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西晋阮籍有《猕猴赋》,刻画了一个“姿便捷而好技”、“形乖殊而不纯”、“性褊浅而干进”的猕猴形象,借以鞭挞那些贪求利欲、献技逞巧、人面兽心的小人。晋人傅玄描述猴子“类胡儿……或抵掌而胡舞”。《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断肠”遂成为典故,如柳宗元的《入黄溪闻猿》诗有“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足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柳宗元撰有《憎王孙文》,有“王孙兮甚可憎”等句,托物言志,意在人而不在王孙,与《猕猴赋》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唐代佛教大兴,印度“神猴”(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或《拉摩亚纳》里的神猴哈努曼)舶来,逐渐衍生了中国的“猴行者”、“孙猴”、“齐天大圣”、“美猴王”等形象。猿猴还会“造酒”,明代李日华有过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李调元在其著作中说:“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张岱《夜航船》:“沐猴,小猴也,出罽宾国。史言‘沐猴而冠’,以‘沐’为‘沐浴’之‘沐’者,非是。”
我国官文化浓郁,“猴”与“侯”同音,与仕途经济极有渊源。侯为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记·王制篇》:“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古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更有意思的是,猴通人性,智商高于一般兽类,竟然有入朝为官的,而且还忠勇有加。张岱《夜航船》“弄猴”条:“唐昭宗播迁,随驾有弄猴,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供奉。罗隐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是也。朱梁篡位,取猴,令殿下起居。猴望见全忠,径趋而前,跳跃奋击,遂被杀。”朱梁,也就是朱温,又叫朱全忠,篡唐立梁。山东“三勿猴石雕”最有名,三只猴子形态各异,一只掩嘴,一只捂耳,一只蒙眼,实际是委婉地劝告做官之人要尊崇儒术,恪守官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才能拜官封侯,富贵长久。
为图一个好彩头,以猴为题材的吉祥画、剪纸、雕刻、工艺品等大行其道。宋代易元吉擅画猿猴,形象写实,系工笔风格。到了明清时代,猴子骑马看着飞蜂的画很常见,表示“马上封侯”。近代以来,画家画猴的逐渐多了起来,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以工笔加水墨画猴,齐白石大写意技法画猴,王梦白近乎小写意画猴等。常见的猴画内容会有: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表示“封侯挂印”;一只毛猴骑着一匹骏马行走,表示“马上封侯”;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背”与“辈”同音),表示“辈辈封侯”;九只猴子攀牵或坐在一棵松树中,表示“延年益寿、富贵长久、子孙个个封侯”等;一个大猴身上爬着五只小猴,表示“五子登科全为侯”。剪纸图案为一只猴子屈蹲在桃树上,猴子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蝙蝠形状(“蝠”与“福”同音),寓意“福寿双全”。猴桃瑞寿剪纸图案,则表示吉祥如意。
一些地方,无论炕头、码头,乃至民居都有猴雕。传说猴能保佑小孩平安,孩子长大以后精明能干,所以山西、陕西等地的农家炕头上,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专门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幼儿。过去三门峡、陕县一带古渡口,在木船靠岸系绳的木桩顶端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坐着,似在东张西望。这是因为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它可以保驾护航,人船平安。过去渭南地区的许多拴马桩的顶端都雕有石猴(如同古人在马厩梁上雕猴画猴一样);这是可以辟邪的“弼(避)马瘟”形象,能够确保牛马健康成长,为人们带来滚滚财富。
猴工艺品自古很多,不可小觑。早在汉代,陶制玩具猴已在民间出现,唐代洛阳有小型三彩釉母子猴,宋代禹州有青釉瓷猴,明清时期各种彩釉瓷猴更为多见。现代猴子玩具层出不穷,山东高密、河南淮阳等地有“泥塑猴”(哨子),北京有“蝉塑毛猴”,江苏有“绒花猴”,河南方城有“好石猴”(谐音“好时候”),各地还有“布制猴”、“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风筝猴”、“塑料猴”等,数不胜数。
猴戏自古发达,长盛不衰。据说唐代就有《白猿献寿》之类的猴戏,在民间演化为灵猴献寿或灵猴祝寿。元明杂剧中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剧目。清代以后,又新增了《盘丝洞》、《金刀阵》、《借扇》等折子戏,更加吸引观众。猴戏在豫剧、徽剧、川剧等地方戏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是广大观众百看不厌的剧目。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频仍,猴戏早已走向世界,“美猴王”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神话精灵之一,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随着猴文化的发展,与猴有关的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更是俯拾皆是。猴成语,有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猴年马月、树倒猢狲散等;猴谚语,有“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猴歇后语,有“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属猴的--没个稳劲儿”,“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
2016年是猴年,学习分享猴文化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