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逐清风留淑景,猴腾瑞气开玉宇。
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猴排名第九,但在动物界中,猴却属于最高等的类群——哺乳纲灵长目,颇具“万物之灵,众生之长”的意味。作为与人类的基因序列最相似的物种,自古以来猿猴便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中国、印度、日本等国都有各自的猿猴文化。猴子活泼机灵的形象更一直活跃在人类的艺术创造中。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特约请相关学者,以中国古代猿猴造型的文物及中印神猴的比较为切入点撰文,探寻猿猴文化的内涵:
——它是人格化的。猿猴类人,因此民间自古便有“猿猴造酒”“猿猴抢婚”等故事。虽然古人并不刻意区分猿与猴,但两者毕竟不同,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安静、独居且远离人类的猿,常被赋予仙气;活泼、群居又喜欢人类的猴,则被赋予更多人性色彩,它聪明灵活,却也性泼凶顽,人性的弱点依稀可见,从沐猴而冠、教猱升木、弄鬼掉猴等以猴入典的成语中可窥一斑。
——它是神性化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猴相关的不但有灵猴献寿、马上封侯等吉祥寓意,还有“猴行者”的传说以及图腾信仰。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彝族、傈僳族、怒族等都有崇猴氏族,西藏高原上更是广泛流传着“猕猴变人”的古老创世神话。佛教中佛陀往昔为猕猴王的本生故事,也让印度、尼泊尔等国建立起敬猴的传统。
类人似神的灵猴形象,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如孙悟空般机智、勇敢、正直等品质集于一身的审美理想,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类揽镜自照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