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传统绘画的一门独立画种,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从题材内容上,年画可分为世俗生活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吉祥喜庆类、幽默讽世类等。从形式上,年画可分为版画、刻纸和纸绘。
“版画”是以木刻图案,再按图上色而成。这一类的年画以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河南开封的朱仙镇、苏州的桃花坞及广州的佛山镇最为著名。年画的特色因地而异,但它们的用色活泼大胆、含意吉祥却是一致的。“刻纸”是用刻刀在纸上雕镂图案,画面的设计极具巧思,雕工细腻处,可以传达出极生动的姿态。“纸绘”的年画,内容以神像为主,神荼、郁垒、钟馗、财神、天官赐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题材。
年画就是和年俗相关的版画,主要用于新年时张贴,包含着祝福新年吉祥喜庆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年画的记载非常多,例如,在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的内容。在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里也有这样的说法: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上述所记的“帖子”、“画帖”,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年画,只是还没有“年画”一词出现。关于“年画”一词的正式记载,见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李光庭撰写的《乡言解颐》“新年十事”这一节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年画尤见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年画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还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除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年画外,绵竹年画、陕西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平度年画、山西年画等,也各具特色,充满传奇色彩。年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并不断发展创新。许多年画艺人大都生活在乡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