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马年正月十四、十五上演
“魏敬夫人”讲述戏里戏外的故事
作者:梁宁      发布时间:2014-01-28

由河南豫剧院一团打造的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自去年4月首演后,经过反复修改,将以全新的面貌于马年正月十四、十五和观众在河南艺术中心见面。近日,大河报记者采访了剧中的三位主演——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惠、魏俊英和任三印,听他们讲述了戏里戏外的故事。

王惠
 
饰演人物:魏敬夫人

魏敬夫人比佘太君有更多的内心刻画

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以真实历史为故事线索,讲述了唐高宗时期中原固始县陈克耕将军府陈老夫人魏敬奉旨率子携孙到闽南一带平定叛乱的历史故事。当时,闽南一带发生叛乱,在连续痛失两个儿子的噩耗下,中原固始县陈氏将军府的开国元勋夫人魏敬为了大唐江山的统一,不顾72岁高龄亲自挂帅,率府兵和子孙奉旨南下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魏敬夫人把当地百姓的利益和维护稳定放在首位,顾国家,舍小家,赢得了一方的民族融合,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闽南沿海。

魏敬夫人由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弟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惠饰演,她的唱腔激情奔放,扮相雍容华贵,将魏敬夫人的爱国情、民族情、母子情、祖孙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塑造的魏敬夫人既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女政治家,又是一位中原文化的传播者,还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为了演好魏敬夫人这个人物,王惠在拿到剧本之初就认真翻阅资料,和编剧沟通,反复揣摩。她把魏敬夫人和《五世请缨》中的佘太君做了对比,觉得魏敬夫人没有佘太君那么威武的将帅气质,“佘太君一出场就是将帅气质很明显,一直在打仗,挂帅出征,点兵布将,而魏敬夫人没有挂帅这种恢宏的场面,人物形象更接近一位胸怀宽广、爱国爱民爱家人的普通老人”。在唱腔上,王惠与担任唱腔设计的著名作曲家耿玉卿商量:“避免高亢挺拔的唱,声音要尽量往下沉。”剧中有一幕让王惠的感受特别深刻,“在三个儿子相继去世后,魏敬夫人在灵堂上唱了‘扶灵牌望苍穹心儿颤抖,灵堂上娘悼儿老泪横流’一段,我每次唱的时候都很受感动”。

身为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豫剧一团团长,在排戏过程中,整个演出队伍让王惠特别感动。“不管大小角色,大小任务,每个人都是兢兢业业,排练过程中从来没有人迟到、误场,大家看到谁的表演有不到位的地方都会互相帮助,发扬了‘一棵菜’的精神。”

魏俊英

饰演人物:司空心

草根艺术家?艺术家不敢当,但草根这个词我特别喜欢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俊英饰演的司空心是陈政的夫人、剧中的女二号。司空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将帅。魏俊英告诉记者,在失去丈夫、儿子被抓后,司空心埋怨婆婆没有顾及他们,魏敬夫人自己扇打自己求媳妇原谅,“每当唱到这里,乐队的伴奏员们都跟着在哭,我自己也是边哭边唱,非常感动”。

在前一段排练的时候,由于天气又冷又干,而排练时又不能穿太厚,演员们经常感冒,很多人都是带病参加排练。魏俊英说,自己当时也是重感冒,“和王惠团长对戏时,鼻涕不住地往下流,又不能擦,大家都在笑,我就拿着卫生棉球堵着鼻子排练。后来脚也不小心崴了,但也在坚持排练,因为大家都在坚持”。

2013年,魏俊英被授予了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文化部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全国艺德标兵”荣誉称号,这让她颇为激动。“我把这个奖看得很重,可以说是领导、观众给我的一个最大的鼓励。”魏俊英告诉记者,近年来她一直随着公益无限艺术团去各地演出,这些演出都是没有报酬的,“有人说我是‘草根艺术家’,艺术家不敢当,但是草根这个词我特别喜欢。前一段我去三门峡演出,一下子演了17场。其中有一场刮着大风,大家说:还要不要演?我看到台下有三个观众还在大风中坚持看我们的演出,特别感动。只要有一个观众,就必须为他们演出。”

任三印

饰演人物:陈政

从小生到老生跨行当表演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三印的演出行当一直是文武小生,此次他饰演了一个接近文武老生的角色——魏敬夫人的三儿子陈政。任三印告诉记者:“陈政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主要是编剧的艺术加工。在大哥、二哥相继牺牲之后,陈政挂帅出征,进入了有瘴气的山洞里,在明知有去无回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前往,最后为了救人也牺牲了。”

对于任三印来说,饰演陈政这个角色很具有挑战性,因为他要放弃小生的表演程式,不管是表演还是唱腔都彻底不一样了。“从唱腔上来说,小生的唱腔要柔和、抒情一点,而陈政是个元帅,唱腔上就要刚强坚毅一些。表演上,小生甩水袖走台步幅度都比较小,而陈政的动作就是昂首挺胸,动作很大气,有武生的帅气刚劲。”

任三印是郑州豫剧院的演员,但在排戏过程中也和一团的演员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我每天早上7点就过去排练,排练前的基本功都跟着练。”在排陈政临行前向母亲磕头那场戏时,因为天气太冷了,地板又比较硬,他双腿猛一跪,膝盖的皮都掉了一块,立刻就出血了。“大家赶紧给我找了药,但是看着大家都是兢兢业业很认真地在工作,我也顾不上疼了,继续排练。”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