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我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农历正月初一前,人们为迎接和庆祝春节所举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书写春联、张贴春联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人民在新年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谐,语意相关,文字典雅。
春联始于何时?学界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据《蜀梼杌》《宋史·蜀世家》等古籍记载,第一副春联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孟昶在乾德元年(963年)所作,这基本成为定论。其辞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此联当时出现在成都蜀官的寝门上,屈指算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当时还没有“春联”一词,而叫“桃符”,写春联就叫“题桃符”。《楹联丛话卷一》中也证实,“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最古”。原来在我国古代,我们的祖先认为“桃枝”可以驱邪,新年插在门上能驱赶鬼魅。后来,人们逐渐用两块桃木板钉在门上,并在上面画上符咒驱鬼辟邪,这就是“桃符”的来历。此后,历经宋、元等朝代,桃木板逐渐为纸张(黄色或红色)所代替,但人们仍称之为“桃符”。这可以从人们熟知的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可以作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把“桃符”称为“春联”,最早见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记载,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自此,“桃符”便被称为“春联”。
据说,朱元璋不仅亲自书写春联,还微服上街查看。当他看到整个南京城内家家门口联红字美,别成一景时,
心中非常高兴。但当他走进一小巷内,却发现一矮屋门上没贴春联,心中顿时不悦。经询问,原来是一户阉猪的穷人,自己不会写又无钱请人代笔。朱元璋也是穷苦出身,不仅不予责怪,反而亲自为这户人家撰写了一副幽默风趣的春联。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自此,春联在中华大地普及,并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门扉上张贴大红春联,其联文或讴歌今日的美好生活,或寄托明天的幸福憧憬,或描绘新春美景,或抒发美好愿望。银毫砚墨,书于红纸,其字体或典雅古朴,或秀美飘逸,或苍劲雄浑,或气韵潇洒。行、草、隶、篆、楷,与俪辞珠联璧合,意趣隽永。
银蛇飞舞,金马奔腾。新的一年,春联这朵民族灿烂之花又绽放出它的绚丽姿态,把人们的心愿、祝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起,以诗意的语言、优美的书写迎接美好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