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最新聚焦>>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姜建>>场景
 
   
《场景》
     发布时间:2013-11-08

《场景》——时光的记忆

姜健

《场景》是我1986年开始拍摄的有关中原农民的第一部系列作品。

1993年《场景》在北京当代美术馆首次展览;1995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作品集;1996年,《中国摄影家》和《大众摄影》杂志社为画册的出版在北京联合召开《场景》摄影艺术研讨会;之后《场景》在国内外有了一系列的展览,成为90年代乡土摄影代表性作品。

1984年我从河南省歌舞团转行到省戏剧研究所,1985年开始进行长达十年的《中国十大集成志书》河南卷的图片编辑和摄影工作,志书的编辑体例要求事件绝对真实,它不允许任何的加工和“创作”,我所拍摄的民间戏曲、曲艺、舞蹈和有关文物都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这对我后来的摄影风格和摄影态度是有影响的。

在这期间开始了我的私人影像日记——有关个人乡土情结的《场景》系列作品的拍摄。我走遍了河南境内的上百个县乡,历时8年,拍摄了大量的农民生活场景,这个时期所有关于农村的拍摄,其实都是对20世纪70年代随父母下放,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北票县竟吉营公社松树营大队小双庙小队那个小由村两年多生活的温馨回忆。

80年代我们才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贫困中挣脱出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人民渴望精神生活的欲望远远超过对物质生活的需求。80年代中国摄影刚刚起步,“四月影会”彻底颠覆了“摄影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摄影才真正进入了普通百姓家,我们才有了个人影像观看和表现的可能,我非常怀念那个懵懂而真诚的摄影时代。

90年代初,中国摄影界个人专题系列的展览还很少见,我只身一人从河南跑到北京办个展,现在想想,当年的胆子真不小,那是自费出版摄影画册和现在自费出版摄影画册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场景》系列作品在社会发表传播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的某种情感记忆只有成为公众的记忆,才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1997年,《场景》在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展览,我有机会在纽约苏荷艺术区的一个书店看到了很多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国际摄影大师的摄影画册,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一些摄影的道理和意义。摄影的本质特性就是记录,它的艺术价值和时间是有紧密关系的,它应该是个时空的艺术在人类的生存发展史中,摄影艺术扮演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记录角色(这并非泛指所谓的纪实摄影)。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借助这些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场景和空间,使我们的回忆有了另外的依据。

在将近30年的摄影历程中,关于河南农民的《场景》、《主人》、《马街说书人》、《孤儿档案》、《筑城者》等系列作品的整合过程中、我已有意识地试图建立中国农民社会发展史的民间档案。虽然摄影不是万能的,甚至他的真实性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像《场景》这样的摄影家系列影像个案,如果可以成为解读中国某个地区农民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的视觉参考文献,我的摄影实践的价值就足够了。

“我很庆幸,从音乐到摄影,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再现人生经历与情感的方式。”

生活经历与岁月浸润奠定了人的情感色彩,它使我的心灵视觉一往情深地关注这片中原厚土,在真诚、理性而宁静的平视中,我把个人的情感认同与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生活糅杂混合之后深深地熔铸于我的《场景》之中。

了解农民就是了解中国,让艺术回归自然与生活,给历史留下点儿真诚的‘场景’,这是我想做的事……”

这是1995年《场景》画册“后记”的文字,我修改了个别措辞,因为今后的日子、我依然要做这样的事……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