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 21:17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霖
7月29日晚19:30,由郑州市豫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斗笠县令》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成功首演。
应邀来郑观看首演的有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中国戏剧》主编晓耕,《文艺报》副主编高小立,上海市政协常委、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汪浩,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副总裁朱光,上海中国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等专家,首演当天也是该剧在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的参赛场,大赛评委也到场观看。
专家和评委一致认为,将豫剧当代人文情怀和戏曲现代化理念作为创作起点,该剧正逢其时,因为她敏感捕捉到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关照当下,贴近民众,并由此迈开郑州市艺术创作全面融入时代审美与全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专家一席谈
豫剧现代化美学理念的实践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戏剧评论家):《斗笠县令》给我的感觉是大气、精致,以往豫剧给我的感觉是乡土的、草根的,这也是它的特点,也不是说这个特点不好,但是能看到这么精致的豫剧,比较少,我感觉它是一个“升级版”。豫剧可以有它非常粗朴的一面,也应该可以有精致的呈现,就是说,随着中原地区的现代化与都市化进程,河南的地方戏曲也不完全都是固守着传统的农民趣味,而应该有与时代审美相对应的艺术调整和风格追求,让豫剧在保持地域风貌的同时,有一些适应时代尤其适应当代青年审美的创新之作,从这个战略方向出发,《斗笠县令》所作的探索非常可贵。
朱光(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副总裁、美学博士):河南豫剧原来的感觉就是土,土是她的地域特色,也是她的时代局限,特别是现在看来,这个“土”要提纯和提升。《斗笠县令》给我的感觉是完成了向都市化的转变,仅从这点上看,这部戏就是全新的,整台戏包括舞美、灯光、音乐、唱腔、服饰、表演,整个舞台的呈现都非常大气、洋气、都市气,而且并不失去传统豫剧的精神和韵味,而且同样动人、感人。应该说,郑州市豫剧院已经自觉地把豫剧艺术融入了中国戏剧现代化与都市化的审美,这一点弥足珍贵。
吴亚明(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青年文艺评论家):这是一部很精致化的舞台作品,精致体现在各方面,灯光、服装、舞台、唱词唱腔都很用心,在整个观演过程当中,我第一感觉是比较沉稳,舞台呈现比较成功,已经具备了都市戏剧的品格。
李仲党(河南省音协常务副主席、作曲家):这出戏不能按常规的豫剧去评,从剧本到导演,包括对音乐的要求,它传达出对传统豫剧现代化的诉求,并且在舞台呈现上做到了,编剧、导演、音乐、舞美都已经和谐地展示出来,观众掌声也异常热烈,证明豫剧的基本观众对这个方向都是认可的。
闫敬彩(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斗笠县令》的确是在原来《曹公外传》的基础上的做到了“简化、强化、深化、美化”,但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两化,一是舞台风格的“诗化”,一是音乐旋律的“歌剧化”。郑州市豫剧院在豫剧艺术都市化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达到了一定的和谐。感觉很新颖,不管是舞美、音乐还是舞台调度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黄海碧(国家一级导演、艺术评论家):郑州市豫剧院一直力图探索豫剧未来的演出走向,想走一条都市戏曲之路,为此曾作过一些尝试。《斗笠县令》可以看作由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华丽转身,打通了一条由农村演出市场走向都市演出市场的道路,我很受感染、很激动、很感动。
戏曲应保持对现实的观照
汪浩(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剧作家):《斗笠县令》剧本好,演出好,意义更好,尤其是对两岸感情交流、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都有着多重积极意义。
高小立(《文艺报》副主编):这个戏的现实意义非常强,容易产生现实共鸣,现场感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这种共鸣既有对演员表演的赞赏,包括精彩的唱腔和表技,更多的是对剧情和塑造的为民造福的曹谨人物的肯定。编剧选择曹谨这个人物,通过修水利为台湾人民造福,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选择,也适逢其时。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和民生,都离不开治水。重视水利,则民众幸;忽视水利,则民众不幸。现在亦是如此,我们正在为忽视水利建设而付出代价。《斗笠县令》对于清官形象的塑造也是一个突破,过去无论是戏曲、电影,一写到县令都是喜剧化的小人物,有的甚至固定为丑角化的习惯脸谱,而这次则是完全文人化正剧化的表现,古今关照,古今相通,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刘景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戏剧评论家):历史题材,现实观照。包括《斗笠县令》提炼出的中心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勤政为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官风,贯穿着古今,没有勤政为民,构不成清官戏剧。这个主题思想和今天的现实对照,又可以引发很多新的联想。所以,具有时代新意的中心思想的提炼,实际上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设了一个坚实的思想感情桥梁。此外,舞台语言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和现代的接通,如门官的语言:“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现在是没人干了”,台上的道白,台下的意会,产生出有意味的效果。我粗略统计,整场演出观众自发鼓掌,达33次,之所以观众由衷地喝彩,与演出对现实的观照分不开,如果仅仅写一个古代的清官,与现实没有联系,纵使表演再精彩,也不可能引发观众如此热烈的掌声。
赓续华:整场观众有为演员鼓掌的,有为剧情鼓掌的,足以证明观众对这样的作品是有需求的。有一些刻意通俗、刻意迎合观众的戏,反而征服不了观众的心。这说明好的戏剧作品必然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是真正尊重观众的诚恳之作。通俗而不媚俗,通俗而且高雅,高雅而又贴紧观众,这样的豫剧作品相对还不多见。如何在保持豫剧表演娱乐成分的同时,提升品位,追求思想深度,《斗笠县令》提供了新的经验。
郭志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斗笠县令》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一方面表现了海峡两岸在100多年前的交流和血浓于水的同胞关系,二是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官员不计较个人得失,修渠平冤的亲民意识,并且甘愿冒着风险,也要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曹谨身上体现了当今时代官民关系、民族关系的和谐理念。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艺评论家):看完演出,留下深深的思考,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个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斗笠县令》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古人的民本思想和今天执政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得十分自然,因此这个作品是符合时代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王蕴明(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著名戏剧评论家):《斗笠县令》的思想核心是关于“执政为民”,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执政为民,最近胡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更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求就是要以人民为服务中心,而《斗笠县令》恰恰就打在了这个点上,可以说生逢其时、正逢其时。
吴亚明:这部作品很有现代气质,是对传统戏剧的一次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这部戏属于清官戏,但是这部戏的舞台面貌又迥异于传统的清官戏,首先就表现在主题思想上,适度强化了民本思想,这和当代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完全契合。
一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毛时安(上海市政协常委、著名文艺评论家):这是一个很别致的戏,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正面冲突,似乎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里没有剑拔弩张的对立面,但是观念、情感、意志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且从头到尾贯穿。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戏,因为对于写戏的人来说,矛盾的对立面一直在幕后,始终不出现在幕前,这就需要编剧的智慧,现在看来戏很精心、很有震撼力。曹谨请让号坐轿,当官的用轿子抬老百姓,这个精心的设置其它戏里看不到。还有曹谨的跪衙,从晚上跪到早上,最后力竭倒下,这也是很有想象力的精心设置,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曹谨没有语言,但是他有感情、有抗争,时间就在他的跪衙过程中慢慢流失,静默中我们看到他的一颗爱民的心。所以说,这个戏写得智慧。这个戏的戏剧冲突不是写在台上的情节里,而是写在人物的观念、情感、意志中。剧本的文学性很强,这个文学性不仅指文辞修养,包括剧本的内涵和意蕴。曹谨夫人改杜甫的诗,也改得很好。
刘景亮:整场戏事件坚实,冲突强烈,细节丰满。就冲突来说,开始是组织了两组冲突,一个是和山民的冲突,一个是和魏是太的冲突,这两种冲突交织在一起,最后又合成一种冲突,所以它的冲突是非常强烈的。不仅面对着山民,而且还面对着他的上级。要修圳,要帮助饥民,要应付上级,要惩办贪官,每一个事件都做得非常扎实。除了事件做得非常扎实之外,又有丰富丰满的细节,每一个人物都是靠细节丰满起来的,包括斗笠的使用。我认为编剧是很见功力的。
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李其祥(河南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舞台美术家):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都是成功的,舞台综合体现是优秀的,这在视觉上为全剧的呈现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舞美设计创造元素出彩、准确,设计者根据文本的艺术形式采用了竹子为创作元素,根据剧情组织画面,设立支点,并采用写意、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舞台成为前实后虚,前紧后松的空间格局,形成视觉收放有度,联想无限的意象之美。全剧通过六组毛竹造型根据剧情故事营造了不同的表演空间,创造出不同的表演支点,真实再现了台湾地区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通过演员对空间的利用,使舞台具有较强的舞台动作空间,给人一种大气、久远、质朴的视觉印象。舞台中间石刻造型的平台以不变应万变,承载了设计者赋予的舞台任务,和舞台背景抽象、夸张的太阳形成和谐,产生意象,使观众从舞台的可视空间中,品位剧情的内涵。
全剧灯光也是很出彩的,紧紧围绕文本的主题,准确、深刻、形象的揭了文本内涵,自始至终和整个场次、演员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在环境光、情绪光的综合调度中,随着时空转换,人物情绪的变化,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该剧的服装、造型能以文本的人物为载体进行创作,从样式到色彩都很意象,不但有地域文化内涵,而且与舞台布景风格相吻合,使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服装样式、色彩展示出来,变得鲜活可爱。整体上说全剧的舞台美术能充分调动观众的心情,使观众通过情感参与交流,共同创作,构建了一种全方位的身心感受空间和交流空间。
刘玉琴:舞美设计简洁大方,而且有地域风情,好多东西比如机关、巧合、推拉等等,都还是比较适合情节的向前发展。导演在场面的调度上,看的出来有用心。应该说,这部戏努力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结合。
吴亚明:音乐的运用很有现代感,和我们过去的音乐有区别,借鉴、吸纳了歌剧的创作表达手段,很新颖,很有现代气息。我感觉特别出彩的是最后曹谨辞别众人的一场,唢呐的运用非常好,让人听了很心碎。
黄海碧:舞美和服装营造出的浓郁泰雅风情,为戏铺排的异域角色,导演运用灯光所雕刻的戏剧灵动和舞台层次,可以说是清新的气象,不仅使这个戏获得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提升,也刷新了郑州豫剧院以往所有剧目的气质,变得雅致、清丽了许多。
郭志华:舞台美术方面,高大的竹子代表了一种精神,传达了一种理念,包括昨天的舞蹈伴奏非常大气,整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单独拿出来看都很有个性,放在一起风格又十分和谐自然。
毛时安:整个戏的舞美、灯光、服装、音乐、音响都很给力,导演组合得很完美、很精致,所以我说这个戏的品相很好。大家一向认为上海的舞台品相好,我觉得这个戏应该拿到上海去,让上海的戏剧家们看,原来河南的舞台品相已经比起我们一般的创作还要好了。
李仲党:从专业作曲的角度来讲,我感觉整场戏在音乐配器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是对河南戏剧音乐在描写音乐和幕间音乐包括在核心唱段配器方面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启示。音乐写得非常好,幕间的音乐表现、延伸、渲染,通常是在歌剧的欣赏中才能听到,很华丽、很漂亮。这出戏在音乐创作方面感觉很新鲜,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为河南在戏曲舞台音乐上的大胆创新感到高兴,河南戏曲的音乐又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演员的创造性表演为全剧增光添彩
赓续华:刘昌东的表演很有深度,他的表演非常从容,虽然是一号男主角,但是绝不张牙舞爪。看他的戏,你会觉得这个演员内心有东西,有体验,你会发现豫剧的表演也在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往成熟和精致转化。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定那种追求火爆的豫剧唱法演法,但毕竟在今天的剧场条件下,我们需要开辟另外一条更精致更艺术化的表演道路,所以刘昌东这个男演员我格外欣赏。看刘昌东的《斗笠县令》,我甚至想到尚长荣的《廉吏于成龙》都是清朝清官戏,扮相气质也很相近,所以我总在心里对比。
黄海碧:扮演曹谨、曹夫人的两个演员在角色的塑造,唱腔的处理都非常细腻和委婉,有磅礴的咏叹,也有溪水似的宣叙,另外,表演分寸上拿捏也十分到位。
吴亚明:豫剧院的演员实力确实非常强,依鲁伯和刘公公的扮演者是一个人,这两个人物性格反差那么大,但是演得栩栩如生,主要角色比较出彩,次要角色也同样精彩。总的来说,这个戏达到了“简化、深化、强化、美化”的“四化”要求,演出非常成功。
刘玉琴:好演员能把全剧演绎得雅俗共赏,第七场的表演最典型,说它雅也行,说它俗也行,雅俗都有,而且好多方式,好多形式的呈现,包括一些正剧的因素和喜剧的因素结合得都很好很妙。正剧的表演,怎样更吸引观众,如何加进娱乐性观赏性的因素,《斗笠县令》的表演是一次有益尝试。尽管如此,全剧从头到尾的表演依然很朴实,很扎实,不失戏曲表演和豫剧表演的独特风格。
刘景亮:二度创作和整体的内容是统一的,都是非常大气,特别是导演的调度很具有张力。例如曹谨要去借粮,在下场的时候夫人喊着他,几个人望着他,他和夫人在这个时候的情感交流,引起了观众的深度共鸣。这段处理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它对观众的情感刺激力是很强烈的。
王蕴明:《斗笠县令》四位主演刘昌东、马刚良、王海生、徐俊霞都很出色,群众演员也很投入,郑州豫剧院演员实力很强。前后兼演依鲁伯和刘公公的演员很了不起,出人意料。曹夫人扮相、表演、唱腔都很好,舞台上显得很成熟。当然,刘昌东这个男演员更加出色,文人气质拿捏得自然、舒服,唱腔控制得很好,处理得很细腻,很有韵味。这个演员如果放在十年前去评梅花奖,将会多么风光!现在虽然年龄超了有点可惜,但是还可以演出声誉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