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豫剧《朝阳沟》成了“婚礼进行曲”
在邯郸乡村,这一习俗越来越流行
     发布时间:2013-09-21

2011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 二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彬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在邯郸乡村,如果有大喇叭播放豫剧《朝阳沟》,就肯定有村民在办喜事。这部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戏剧,因为曲调欢快、内容喜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已在邯郸乡村演变为“婚礼进行曲”,流传得越来越广。

现象:

结婚必唱《朝阳沟》

10月4日上午,北京市的张先生开车到邯郸市临漳县参加朋友的婚礼,因为初来乍到,一进县城便迷了路。一位热心的行人告诉他,城区东南角有人正播放豫剧《朝阳沟》,肯定是在办喜事,只要循着声音就能找到。果然,张先生在“乐曲”的指引下,很快就找到了朋友的家。

此时,新郎正准备出门迎娶新娘。他家的大门两侧各插着一面红旗,院中的梧桐树上还安装着一个大喇叭,播放的正是《朝阳沟》选段。剧中的“栓宝”正用河南方言鼓励“银环”扎根农村,喜气洋洋的新郎在用邯郸方言安排迎亲车辆。在张先生看来,邯郸方言和河南方言基本就是一回事,这样的婚礼现场,有一种别样的风情,说不清的韵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邯郸的峰峰矿区、武安市、永年县等地,新郎迎娶新娘的这一天,家里也要用大喇叭播放《朝阳沟》,并且要从早晨一直播放到下午婚礼结束。所以,大家一听到“银环”的声音,就知道哪家哪户在办喜事了。

新人:

曲调欢快剧情喜庆

豫剧《朝阳沟》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剧情与现在的生活相差较远,按说不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可它却在邯郸乡间越来越流行,甚至成了当地的“婚礼进行曲”,这是为什么呢?

魏县男青年小韩国庆节期间刚刚与心上人喜结良缘。据其介绍,举行婚礼之前,他的父母早早就找好了大喇叭和《朝阳沟》的光盘。在他们眼中,这可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小韩说,尽管他喜欢听流行歌曲,可操办婚事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更喜欢豫剧。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让婚礼更加热闹喜庆,只能按照本地“习俗”办事。

小韩同时也表示,在邯郸一带,人们都将豫剧视为自己的家乡戏,《朝阳沟》中的选段,他本人也能来上几句。他们家人都认为,这部戏曲调欢快、优美,内容喜庆、热闹,比较适合在婚礼上播放。

10月6日,临漳县的黄文成老人为儿子举办婚礼时,也播放了《朝阳沟》。他认为,办喜事播放《朝阳沟》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像“栓宝”和“银环”那样恩恩爱爱,不嫌贫穷、不怕吃苦受累,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学者:

经典的“乡村爱情故事”

对于《朝阳沟》演变为“婚礼进行曲”的深层次原因,邯郸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的崔婉琳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邯郸与河南省接壤,两地同处中原,在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邯郸人对豫剧有着深厚的感情,的确是将其当做家乡戏看待的。目前,邯郸市共有19个专业剧团,其中16个唱豫剧。

其次,邯郸武安市是《朝阳沟》作者杨兰春的家乡,剧中的主要人物栓保、银环、李支书、二大娘的原型都出自那里。虽然从剧种上看《朝阳沟》是豫剧,但从内容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发生在邯郸的故事,描写的是邯郸人的生活。

崔婉琳认为,这部戏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有银环与栓保的爱情,也包含了婆媳、姑嫂、亲家母、邻里之间的感情,为此又被人们誉为经典的“乡村爱情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邯郸东部的一些农村开始在婚礼上播放《朝阳沟》,后来范围渐渐扩大到邯郸的全部乡村。如今,武安市已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将杨兰春的家乡开发成了“朝阳沟”风景区,每年都能引来众多游客。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