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常香玉》昨郑州市艺术宫公演
     发布时间:2013-09-18

 2005-05-23 09:45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本报讯 今年6月1日,是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昨晚8时,由河南省豫剧一团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在郑州市艺术宫正式亮相。

剧情从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弥留之际回望一生写起:一个叫张妙龄的小女孩,因为喜爱唱戏被族人逐出家门,从此改名常香玉。她历尽艰辛,终成“豫剧皇后”,但在达官贵人眼里,依然是一个可以随意凌辱的戏子。解放军救了戏班,让常香玉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受到了人间温暖,从此,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感激化作歌声,唱遍了大江南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她挚爱的事业……

该剧由杨林、李利宏、韩枫编剧,李利宏导演。王惠、李金枝、陈婷婷分别饰演老年常香玉、中青年常香玉和幼年常香玉。李彬饰演常香玉的爱人陈宪章。

移动大平台和大转台把2/3的舞台空间留给观众动感视觉,时空在转换,老年常香玉与青年常香玉、幼年常香玉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对唱、合唱。最后一场“唱腔狂欢”戏,常香玉最具代表性的六出剧目———《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和《五世请缨》中所塑造的人物,和常香玉同时登台,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

著名评论家杨守林在演出结束时称赞说:“这是一部诗化了的戏剧,现实中老年的常香玉、印象中的青年常香玉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法新颖,充分展现了常香玉一生洁玉般的心灵。”

据悉,该剧还将在市艺术宫连演3天。(记者 张丽霞)

【编导篇】

揭示豫剧大师的心灵世界———访豫剧《常香玉》编导

昨晚,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在市艺术宫首演,该剧采用新的视角、新的结构、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一代豫剧大师的心灵世界。

演出前,记者采访了该剧的编剧杨林和编导李利宏。

初见杨林,他刚从电视台做完节目,正在观看《常香玉》最后的排练。长沿帽、随身携带的大资料包显示着杨林的低调和敬业。杨林从小就在戏剧界泡大,演过戏,学过导演,最后又当上了编剧。他创作的现代京剧《霸王别姬》由广西京剧团排演,还为《梨园春》栏目写了30多个戏曲小品……

“听说《常香玉》的剧本在百天内六易其稿,能谈谈您的创作情况吗?”

杨林介绍说,剧本写的是常香玉弥留之际对自己81年人生历程的回望———这不是罗列事迹的报告剧,而是真正带领观众认识常香玉的艺术品。

“从我接手到交稿,大概用了1个月时间。前20天都在看常老师的各种资料,真正写的时间不长,但写起来感觉很顺手。”

杨林说:“我觉得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常香玉’。我看了几乎所有常老师的资料,它让我认识到常香玉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我重新认识了常香玉,因此在创作中采用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形式。”

在舞台上,有一段老年常香玉和少年、青年常香玉的对话,常香玉借此回顾了一生铭记在心的事件。“让观众直接看到她的内心世界。”杨林似乎很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感到满意。

“就这部戏而言,我很注重细节的东西,用细节来表现常老师和观众的关系以及内心情感。”他举例说明,“如常香玉从小喜欢唱戏,但当时的社会认为唱戏的不过是‘戏子’,缺少人的尊严。而建国后,解放军称常香玉为‘同志’,就这两个字,使她对党和人民有了深深的感激……”

看来,寻找常香玉、用细节让观众认识常香玉,就是编剧杨林的真实想法。

编剧兼导演李利宏在担任繁重导演工作的同时,是怎么做编剧的呢?记者向李导提出了疑问。

“导演的工作是全局性的,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对剧本的实现和创作;而编剧主要是考虑如何表现人物。”李利宏说,“也许正因为我是导演,才更明白这部戏要做的是什么,对编剧的工作也就更有指导性。”

李利宏是我省有成就的青年编导之一,之前导演过许多话剧、豫剧和大型文艺晚会。杨林谈到,在创作过程中,他和李导的交流非常默契,心有灵犀,再加上富有编剧经验的韩枫,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才使这部大戏得以完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常香玉》的最后一场戏:大师最具代表性的六出剧目《大祭桩》《破洪州》《花木兰》《白蛇传》《红娘》和《五世请缨》中所塑造的人物和常香玉同时登场,好一幅壮观的、生动的历史画面!“舞台就是常香玉的精神家园”———这也许就是编导们对大师最深切的共识。(本报记者左丽慧)

【演员篇】

三代“香玉”唱《香玉》

豫剧《常香玉》中共有三人扮演常香玉:常香玉的入室弟子王惠、李金枝分别扮演老年时期和中青年时期的常香玉,陈婷婷扮演幼年时期的常香玉。演出前夕,记者分别采访了她们。

老年常香玉:王惠

黑色T恤、军绿裤子,笑容可掬,精神抖擞———这是记者两次到省武警三支队探班《常香玉》时,王惠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不管排练多辛苦、日常烦琐的事情有多少,王惠总是留给你灿烂、可爱的笑。

这次演出,身为一团副团长的王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压力也分外大。她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放心,我会尽力的,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把老师的形象立到舞台上,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和要求;放心,我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以前排戏的时候,总会有人迟到,而排演《常香玉》没有人迟到。”王惠说这次排练,团里上上下下都非常自觉,全剧组人员都把排演《常香玉》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要用行动来表达对常老师崇敬和怀念之情。

王惠是一位不善言辞、不会表达自己的人,她对于恩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都用心倾注到了戏中,唱到了戏中。

中青年常香玉:李金枝

常派弟子李金枝主攻闺门旦、青衣,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的获得者,主演过《泪洒相思地》《风流女人》《王屋山下》等优秀剧目。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中,她扮演中青年时代的常香玉。

1984年,时任省戏校校长的常香玉带洛阳豫剧二团去北京演出,当时的演出特别轰动,北京观众排队买票。常香玉看李金枝很有灵气和戏味,从北京回来后,就收李金枝为徒。

李金枝总是一副恬淡、素雅的装扮,虽然没有太多的话语,但从她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她对戏曲艺术的那份执着。李金枝告诉记者,这些日子,每一次排练,她就会多一些对常老师的感受和理解。

她说:“我没有刻意模仿常老师,而是在导演的指导下放开路子,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领会、把握、演绎常老师。这次演出是我艺术生涯上的又一次自我超越,是再次向常老师学习的过程。常老师身上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她的爱国爱民之心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琢磨和领悟。我想,把这台戏唱好,是做徒弟的对恩师最好的纪念方式!”

幼年常香玉:陈婷婷

舞台上,18岁的陈婷婷尽心演绎9岁的张妙龄,把一个被家族逐出家门、改名换姓、却爱戏如命的小姑娘的内心委屈表现得入木三分。昨晚首场演出,许多戏迷都掉下了感动的泪水。

陈婷婷毕业于商丘艺术学校,2003年10月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青年艺术团。在校期间,陈婷婷就先后参与了《卖水》《扈家庄》《挡马》等剧目的演出,2004年陈婷婷在现代戏《任长霞》中饰演任长霞的干女儿春雨。

演幼年时期的常香玉虽然戏份不多,但第一次面对如此挑战,陈婷婷心里还是诚惶诚恐,她告诉记者:“我原来对常老师了解并不多,这次演戏,我也从常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作为一个演员,不仅本身的艺术要提高,素质也要不断提升,用我们艺校老师的话说,应该是德艺双馨吧!”

因为有了常老师为国家、为人民的精神鼓舞,辛苦排练让陈婷婷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根本没想到能和王惠、李金枝老师同台演出,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本报记者张丽霞文杨光图)

【侧记篇】

常老师,戏迷想念您

昨晚,现代豫剧《常香玉》在郑州艺术宫首场演出。7:10记者赶到艺术宫,门前已是一片车水马龙,从河南各地以及山东、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赶来的戏迷似乎把观看这次演出当成一次祭拜大师的“朝圣”。这些观众中,有耄耋老人,有青年学生,也有黄口小儿。

从胜岗村赶来的两位70多岁的老太太是常香玉的忠实戏迷,谈起常香玉,一位老太太边说边用小手绢抹眼泪:“十几年前我老头请她到我们村里唱戏,她唱得好啊!待人也好!到后来我就只在电视上看她唱,只要有她的戏,到多晚我都等着,看完为止。这么好的人,走了太可惜了!”

在场等候开场的还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大多在家长的带领下来看戏。一个五岁半的小男孩在父亲身边小大人一样坐着问:“爸爸,戏怎么还不开始啊?”在记者的询问下才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看戏,难怪如此心急。“孩子虽然还小,看不懂,但我想让他从小就接受豫剧的熏陶!”孩子的父亲如此回答。

10岁的张泽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早早就来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候开场。“我妈妈也是唱豫剧的,我从她那里知道常奶奶是豫剧界的大师……我以前也看过很多戏,像《香魂女》《花木兰》《大祭庄》等等。我喜欢看戏。”

走近几位观众,几乎都得到这样的回答,“这是纪念常香玉大师的戏,我们都想来看看。”更多的观众在崇敬大师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这出戏的演员。“王惠、李金枝,戏都唱得好,都喜欢看!”

随着铃声响起,由王惠扮演的老年常香玉身穿红衣、满头白发走出场,热烈的掌声顿时响彻剧场上空。“为了她,忍辱含羞都不怕;为了她,背井离乡走天涯;为了她,祖宗祖籍都舍得;为了她,没了姓名没了家。”幼年张妙龄、青年香玉小姐到晚年的常老师、常大师,她们在舞台上对唱、合唱着:“为了戏曲,张妙龄变成了常香玉,臭戏子变成了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我找到了爱,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做人的尊严,舞台才是我的家啊!”

“这样的设计很新颖!”演出结束,观众意犹未尽。其实,“新颖”指的不仅是故事结构、叙述方式,还有舞台设计。这部大戏以红、白、花为背景,它们各自代表常香玉的名作《红娘》《白蛇传》和《花木兰》,而花木兰“羞答答”的旋律也让观众更加融入剧情。

走出剧场,门外有戏迷自发买了鲜花和毛巾,等候下场的演员。“他们辛苦了,我们送条毛巾擦擦汗。”戏迷们说。

有这样的观众、有这样的戏迷,常派艺术何愁不能永葆青春?(本报记者张丽霞左丽慧)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