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0-09-20 13:25
编者按:
河南省越调剧团新编历史剧《老子》运用戏剧艺术的手法,把老子形象搬上舞台,塑造了清明高洁的圣哲老子,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
为了精益求精,使《老子》成为舞台上优秀的保留剧目,近日,河南省周口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越调《老子》专家学术研讨会。周口市副市长李绍彬出席会议并致辞,戏曲界专家薛若琳、王蕴明、王安葵、周育德、刘祯、孙豹隐、朱维英、徐培成、万素对《老子》进行评析并对该剧在加工修改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河南省越调剧团团长张振立、编剧孟华、导演陈新丰、主演申小梅等与会听取专家意见。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金秋时节,河南省越调剧团新编历史剧《老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对越调《老子》一剧在“九艺节”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大奖后的加工、提高,再次把脉,出谋划策,这不但是对越调剧种、剧团的关心,更是对周口文化艺术建设的厚爱和支持。我代表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口地处河南豫东,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以农业为主的大市;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更是中原文化发展的腹地。这里有人皇始祖的伏羲,有炼石补天的女娲,有道家鼻祖老子,有历史名人谢安,有抗日名将吉鸿昌等。周口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越调剧团虽然是河南省文化厅隶属的八大艺术表演院团,但它地处周口,可以说根植在周口,发展在周口。多年来越调剧团一直为周口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新编历史剧《老子》的成功推出就是不言的事实。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是中国儒、释、道三大教派中“道”家的代表,他的故乡就是周口的鹿邑。越调剧团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重重困难,用5年的时间潜心选材、精心打造、广听意见,对《老子》剧本多次修改、数易其稿,在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第二届中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中频频获奖,尤其是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大赛中,在好戏连台、强手如云、名家云集的角逐中,越调剧团不负众望获得文华大奖。结束了周口没有获得全国艺术大奖的历史,这是河南的光荣,也是周口的骄傲,并且创造了越调剧团有史以来的辉煌,开创了河南越调舞台艺术的崭新一页。
为了使《老子》一剧真正成为一部艺术精品,使这出戏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具有艺术生命力,剧团再次召开研讨会,静心沉淀、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继续加工打造,使该剧进一步提高。今天,我和剧团的同志是抱着真诚之心和谦恭的态度,来向各位专家“问礼”的!请各位专家为《老子》一剧出谋献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欢迎您们到周口走一走,看一看,热情好客的周口人民欢迎各位专家、老师做客周口。再次表示感谢!
(本文是作者 周口市副市长 李绍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老子与诸葛亮
提起河南省越调剧团,人们首先会想到越调大师申凤梅所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高亢激越的唱腔,女老生特有的柔中有刚的表演风格,沉稳而又飘逸的气质,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现在申凤梅的弟子申小梅又在舞台上塑造了老子的形象,再次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塑造老子的形象比起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有更大的难度。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那场轰轰烈烈的三国纷争中,有出色的表现,因此,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永远彪炳史册。许多剧种有大量写诸葛亮的戏。老子却不同。他是一位哲学家,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五千言,但他本身的“事迹”却很少。而且他所主张的自然无为、不与人争的思想与戏剧所要求的“矛盾冲突”也相背,因此在舞台上很少见到老子的形象。
孟华编剧、李利红导演、申小梅主演的《老子》可以说是“一空依傍”。剧作家根据只有很少的史料编串了几个主要情节,如他担任周朝的史官、著述、讲学、孔子向老子问“礼”以及老子的“出关”等。另外,谨慎地虚构了他与贪图名利的弟子华狐的一些矛盾,从而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并不玄虚的历史人物,一个非神非仙的古代哲学家的形象。剧作家采取的是“正说历史”的严肃态度,这一作品可以发挥正确的认识作用。作品的另一成就是把《老子》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化为抒情的篇章。比如崇尚自然的思想、上善若水的思想、亲民爱民的思想等。传说中的老子是骑青牛的,剧作家由此把青牛以及群鹿拟人化,并虚构出他的女弟子哑女紫葺(谐音“紫气”),描绘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图画。申小梅的表演也潇洒有气度。
由申小梅饰演的老子使我又想起了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同处。诸葛亮待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方才出山,他的一系列军事战术思想,以及他关于“不恃强,不怙势”,宠辱不惊的论述,都可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回过头来,塑造老子的形象似乎还可以更多地借鉴传统戏曲对诸葛亮的塑造方法。老子之主张“无为”,主张为而不争,实际上是要以柔克刚,他还是要治国安邦的,并非真正的“出世”。三国戏中的诸葛亮是在与周瑜、曹操等人物的较量中显出其艺术的光彩的;所以我们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可以更大胆地想象和虚构,使剧中的周王、太子以及华狐等人物更有历史感,比如周王为什么看重老子,后来为什么又留不下他,他们之间在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上有怎样的分歧;这样会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有戏剧性,也就可能更深刻地表现出老子的杰出处以及他的必然的悲剧命运(其思想的不能实现)。(作者:安 葵)
寻找精神之路——感悟越调《老子》
我对这部作品题材撷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感悟较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主义者,高扬了古代圣哲的理想人格,对本土思想资源和中华民族世代秉承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当代整合与传播。它顺应了时代命题,顺应了我国转型期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顺应了当代精英的文化期待。举目当下精神价值普遍失落的社会现实,以文艺作品凸显传统经典的“当下性”和“在场性”,以此与当代人的精神性、情感性对接,恰似一泓甘泉滋润着人们日渐干涸的心田。我们需要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精神支柱,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点,这部作品叙事策略巧妙、匠心独运。创作者没有拘泥于编年体人物传记的书写,而着眼于老子的淡泊名利、清静无为,把这位古代圣哲请下神坛。剧作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野蛮征战、民不聊生、饥荒伴着瘟疫肆虐、百姓纷纷背井离乡的历史场景,于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把老子还原成人,成为一个爱民、亲民、恤民的,可亲可敬、血肉丰满的个体存在。剧作在对老子题材的世俗化开掘中不乏饱蘸人文情怀的铺叙,在对老子鸿篇论著与实践理性的一致性表述中,彰显出他的思辨才能,他的平实,他的睿智,他的学养和见地,他的忧国忧民襟怀,以及他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剧作虽以著述《道德经》作为人物的贯穿性戏剧动作,却巧妙地规避了以皇皇五千言巨著做耳提面命的乏味宣教。创作者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或醒世警言,似散金碎玉一般自然洒落于四幕剧中,或嵌入人物说白、唱段,或穿插于人物对话,或抒情,或叙事,或反衬,或烘托,处处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字字投射进当代人的心扉。数千年前我国思想大家老子对生命、自然、社会、政治一体化的睿智思考,竟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老子关于“道”“德”“天”“地”等形而上的思辨力,让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以至全世界、全人类惊叹、钦佩、折服,世世代代令人高山仰止!
但是,这部剧作对戏剧性阐发用力不足,人物关系尚待开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方说三幕“孔子问礼”,对孔子其人着墨不多,致使人物勾勒潦草不够饱满。假如这一幕能让两位大家的学术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光,对于揭示剧作题旨无疑是一种深化。另外,作品援引老子经典话语,似乎多停留于表层的宣讲和叙述而缺少深层揭示与追问,也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剧作的思想力度。(作者:万 素)
传播先进文化的好戏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早在2500多年前他所著就的《道德经》,至今闪耀着博大精深的璀璨光辉。
越调《老子》剧目的推出,正是走在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前沿。老子的家乡人用老子家乡有着400多年的家乡戏越调,编演家乡出现的哲学圣人老子的故事、传播老子的伟大思想,这是一件令人称道敬羡的大好事!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戏剧舞台上完整地演出老子的剧目这是第一次。这不仅是为老子家乡周口地区打出了品牌,由老子而叫响了周口,更是直面展示出老子家乡人对老子思想的崇敬、光大、传承之情。为此,我由衷地认为越调《老子》的创作演出意义重大,这是一出传播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宣传老子治国、爱民伟大思想的好戏。
这出戏两年来做了3次大的修改,把第一稿以老子在经受钱、权、色考验定位的情节结构,做了彻底改变:把老子亲民、爱民、为民、育民、舍身救民作为全剧的主旨,阐述了老子《道德经》所展示的治国爱民的伟大思想,以《道德经》的生成基础为出发点。同时把老子从神回归到人,拉近了老子思想与现代人的直接对接关系,更使老子的崇德扬善思想直接面对我们今天乃至明天的现代人。这出戏三年三大改,三年三大步,直到夺得了文华大奖。这出戏3年来走遍了几个省市,不仅演遍了周口大地,更为广州及我国香港等地的演出部门看好,并特邀专程演出,每场演出费在3万元以上。这是河南省越调剧团全体同仁在当地各级政府关怀下艰辛努力的可喜成果,更是伟大圣贤哲人老子给我们的伟大财富!
该剧舞台美术总体设计突出了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古朴时空、生态原始自然之风貌,色彩丰富而简洁,布景贴切且流动,特别是戏剧舞台大写意的风格,便于戏剧艺术“四功五法”的充分展示,灯光充分发挥了它是舞美灵魂的重要作用,恰到好处地照清了全剧的舞台人物与环境,较好地完成了舞台美术的使命。(作者:徐培成)
又一次勇敢的挑战
以古代哲学家为题写戏,从宋元以来就屡见于不同的剧种,但是成功的不多。明朝有一个署名“寰宇显圣公”的《麒麟记》,是写孔子的。剧情是阙里孔叔粱与妻子祷祭尼丘求子,先有麒麟呈瑞,又有五老降庭,就生了孔丘。孔丘问礼于老子,设教洙泗,周游列国而其道不行于时。于是同弟子删定六经,以成帝王道统。那纯粹是一本孔教官传戏,其目的是“人显乎圣道,有关于世教”,但是情节毫不动人,所以只留下了一个剧本。
明朝人以庄子为题材的《蝴蝶梦》就有好几种。清朝有另一个《蝴蝶梦》,就全剧而论,这个戏也不成功。本来作者是要拿庄子哲学中很重要的一条理论“齐物我,等生死”开玩笑的,但是演成了爱情闹剧。
古代的哲学家都是当时的思想精英,他们身上的文化蕴藏很丰富、很深刻,现代人想要搞清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已是很艰难的,写成戏剧就更不简单了。老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围绕这一思想所提出的以“道”为本的大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虚静”“玄鉴”的认识论,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等等,对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世界上诸多国家所重视,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准确地、适当地、戏剧化地、生动地、通俗化地表达老子的思想,如何使现代观众能在观剧的过程中触摸它们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确实是一大难题。老子和孔子不同,孔子有《史记·孔子世家》提供的丰富的史料可以做凭借,有关老子的姓氏、生平事迹,两三千年来尽管有很多人说,但是越说越玄,尤其在道教形成以后更把老子奉为教祖,完全给神化了,以致留下了永远说不清、信不过的问题。如何给老子编织合情合理的故事,把他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更是艺术家必须解决的难题。越调《老子》的编剧无畏地向这一难题冲刺,这种精神令人钦佩。《老子》已经登上戏曲舞台,像许多成功的剧目一样,要想成为舞台上优秀的保留剧目,此剧还需要继续勇敢地接受舞台实践的检验。(作者:周育德)
可道之“道”——《老子》的舞台呈现
“老子”这一文化符号所给予人们的深奥玄妙想象,被剧作家具象化了,舞台上群鹿与青牛的表现,不仅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的艺术想象,也是与老子其人其时代相吻合的。天人相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而哑女紫葺则是老子自然、善、美思想的舞台具象。这些舞台形象的呈现所昭示出来的“老子”意象是自然、阴柔、与天地同一的,基本上吻合人们对老子的想象。
戏中写得比较好的是老子与孔子相见的一出,剧作者还是比较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的。老子与孔子的舞台形象是符合人们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想象的。这一场应该是全剧的重场和高潮,他们的相遇是历史性的,对儒、道这两大代表人物的相遇,正可藉此深入表现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和立场,要有戏剧动作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和戏剧性不应在周边、外围,更应该是内在的、思想性的,也应该是老子的、老子思想的。老子这一人物还可以更主动些,并不是两者要走向统一,但可以闪出更耀眼的思想火花,使这一舞台艺术形象牢牢攫住观众、征服观众,老子与孔子、周天子形成和建立同构关系。此戏对这种戏剧性和冲突、老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的展示也是不错的,对老子在上至周天子下至普通黎民中的地位的揭示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总体是成功的,将老子这一哲人形象成功地树立起来。
当然此戏还有需进一步打磨与斟酌之处,对千百年来老子意象所积淀出的“玄妙”之境表现得还不够到位。如老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写?老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毕竟是表现老子“玄妙”之境的一个节点,现在的舞台呈现比如群众赠牛、老子最后杀牛为群众治病,所展现的老子很有亲和力,但这样一来感觉老子形象的现代意识过强,而剧作者对作为道家创始人所给人的“玄妙”意象则显想象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此戏的平民意识很强但精英意识不足,而表现一个哲人,必要的精英意识还是应该有的。这样,才符合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老子形象。(作者:刘 祯)
准确 丰赡 曼妙——《老子》主人公艺术形象塑造
河南省越调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老子》,在主人公艺术形象塑造上,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精心打造,为戏曲舞台推出了一位文化圣哲——老子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我感到人物身上迸发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首先是人物基本定位相当准确。老子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又是历史生活中真切的人。剧作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大视角切入,以艺术家的勇气突破了围绕这个戏究竟是写人还是写神的框框,把文化圣哲从神坛上请下来,赋予了老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应当有的性格内核,并且为人物注入了亲民、爱民、恤民的淳朴情愫和行动轨迹。一个真实的人、大写的人跃然舞台。同时,在拓展全剧思想含量、增强时代色彩的整体艺术创作工程中,紧紧贴切人物思想的情感脉络,以撰写《道德经》为主线贯穿始终,将2000多年前的老子唤醒,驱动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些老子思想的警句流淌舞台,托举出一位有思想、有作为、淡泊名利、大爱无疆、血肉饱满、活灵活现的文化圣哲老子的艺术形象。从而在舞台上实现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完成时代与传统的对接。
此外,该剧人物形象充盈丰赡、空灵曼妙。我们说亦神亦人、半神半人地表现老子的方法并不见佳,一点也不意味着在老子的身上就不能看到空灵曼妙的元素。恰恰相反,由于老子身上流传着太多的民间传说,飞扬着数不清道不明的神仙情结,从尊重广大民众审美思维、欣赏习惯的视点,从塑造老子形象多样性、厚重感的角度,舞台上的老子飘逸出几许仙风道骨,流淌出豁达空灵,会让人物形象愈加富有风采、鲜活动人,愈加贴近观众、真实可信。
《老子》除了把老子作为人来打造,还借助“青牛行”“群鹿舞”“紫气东来函谷关”等舞台呈现,塑造形象丰满的老子。当前《老子》成功塑造了“这一个”老子的艺术形象,堪称对中国戏曲的一个贡献。(作者:孙豹隐)
《老子》的唱腔音乐
河南省越调剧团排演的大型越调历史剧《老子》自从搬上舞台唱响以来,已经获得了很多殊荣。该剧在2009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中获银奖后,在2010年第九届艺术节又荣获文华大奖。这出戏的唱腔音乐在全剧中起到了很好的叙事作用和抒情作用,唱腔音乐创作的成功有以下几点:
一、全剧的唱腔合乎人物的身份,合乎人物的口吻,合乎人物感情,入情入戏,能准确地表现戏剧人物性格。
二、合乎戏剧情境。全剧的唱腔合乎戏剧情节氛围,能以人为本,以心入境。申小梅很有功力,其声情并茂的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特定的情感。戏曲音乐的创作不同于一般歌曲、器乐曲的音乐创作,唱腔要出自剧中人物之口,是人物的语言和心声,《老子》中很多人物唱段做到了这一点。如第二幕老子唱的“请仲尼莫要再把心担”的唱段,旋律委婉深情。
三、合乎本剧种声腔规律。全剧几个主要人物的唱腔是在继承传统越调唱腔前提下再创造的,听起来“既像新朋出现,又似旧友重逢”。唱腔既有创新而又不失本剧种音乐的神韵。
四、配器得法。为这出戏伴奏的是民族管弦乐队,乐队与主奏乐器坠胡相得益彰,唱调风格鲜明、丰满独特。
但也同时建议:该戏继续在唱腔旋律和板式丰富性上下更大工夫,假如能创作一个表现老子人物性格、古朴高远富有哲理的音乐主题,从古琴曲中化写变化贯穿于全剧的唱腔音乐,那将极大地提升这出戏的艺术感染力。配乐也应多使用古琴、埙、笙、箫等乐器,将这些乐器和古朴高远的旋律相结合。此外,若伴唱化用一些琴曲、昆曲音调和越调相结合来写可能更准确。(作者:朱维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