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老子》的舞台之路
     发布时间:2013-09-10

2010-06-04 23:40:44 | 来源: 周口日报 (记者 李 硕)

--------------------------------------------------------------------------------

第一个登上舞台的“老子”形象;

第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道德经”;

第一部问鼎全国“文华大奖”的越调作品;

……

这诸多的第一都属于越调《老子》新剧。这些第一带来的荣誉都属于越调《老子》的幕前幕后、知名不知名的演职人员。越调《老子》用自身的魅力完美诠释了“无为而治、大德厚道”的理念,为和谐社会的创建画上了重重一笔。

“九艺节”上获殊荣 轰动羊城

5月25日晚,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简称“九艺节”)在广州完美落幕。作为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的各大奖项尘埃落定。由我省越调剧团创作演出的古装新编历史剧《老子》横空出世,一举摘得“文华大奖”。这是我省三大剧种之一的越调首次在中国艺术节上斩获大奖。

创办于1987年的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艺术盛会。为期半个月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吸引了65台专业剧目角逐“文华奖”,28台群众文化剧(节)目参加“群星奖”评奖演出,8台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经典剧(节)目演出展示,15台国内优秀剧目参加祝贺演出,数量创历届之最。

角逐“文华奖”的65台剧目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创作的精华部分,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剧目涵盖的艺术门类广泛,有戏曲、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儿童剧、人偶剧、杂技剧等多个类别,几乎囊括了我国现存的所有传统剧种。值得一提的是,参评“文华奖”的剧目中还包括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目,如潮剧、陇剧、昆剧、梆子剧、黄梅戏、粤剧、豫剧、越剧、川剧等。全国各地特色艺术在“文华奖”的舞台上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越调古装剧《老子》作为其中之一,向观众精彩展现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老子》一剧撷取老子漫长生涯中几个闪亮的片断,着力反映老子“淡泊名利、睿智、大爱无疆”的道德和品格。全剧以简练的创作手法,描述了老子一生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官位所惑、不为美色所动的故事,穿行在远古和今天的时间隧道之中,对话于道德和世俗的心灵之上,从而揭示了老子“无为而治、大德厚道”的圣哲理念,形象化地演绎了老子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思想主张。

越调是我省独有的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老子》已成为弘扬周口老子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广州演出后,轰动一时。前来观看的观众纷纷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听河南越调,但是完全能听懂,并深深为之震撼。老子,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在当今仍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观看演出后,自己的思想不仅受到了洗礼,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土生土长《老子》剧 原汁原味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显赫的地位。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把这位先贤圣哲搬上舞台,既是对灿烂文化传承的一种彰显,也透露了戏剧人痴心戏剧创作的一份真诚。”省越调剧团党委书记、团长张振立说,“对中华民族的圣哲增添几分尊崇与敬畏,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一次艺术的呼唤,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输入些许积极情愫,是我们创演《老子》的初衷。”

越调是我国地方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表演、声腔、音乐、舞美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河南省越调剧团所在的周口市,既是老子故里又是越调发源地之一,也是“活诸葛”申凤梅等多位艺术大师长期从事艺术实践的沃土。该团成立60年来,在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导下,相继创演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200多部,特别是在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引领下,以擅演三国戏(《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七擒孟获》、《尽瘁祁山》等)享誉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到过祖国各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7年,省越调剧团投资600万元,精雕细刻,倾心打造新编历史剧《老子》。

《老子》首次把中国古代“圣人”老子搬上了戏剧舞台。因此,编剧孟华把《老子》一剧称为“天下第一演”。由于之前“老子”题材在戏剧演出上一直处于“空白地带”,剧作最大的优势就是新鲜感,而新鲜中的“突破”则是将传统文化中老子“半人半仙”的神话成分去掉,还原老子“真人”面目。导演李利宏说:“《老子》让我们重新回归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老子》一剧的舞美和唱腔,可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一场冲击视觉和净化心灵的戏剧盛典。”

该剧共有五幕,主要以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创作过程为主线,选取老子在战乱年代“挥洒千金助难民”,面对“官爵权位”的诱惑不为所动,以及忍痛舍弃生命中最爱的“大青牛”为民众治疗瘟疫等感人举动,刻画了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光辉形象,让中国人膜拜了几千年的圣哲形象落地。该剧除以跌宕剧情和尖锐冲突吸引观众外,还新增了一折“孔子问礼”的戏,使剧中两大圣人的同台论道成为该剧的一大看点。故事讲述孔子在战乱时期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因此退而求治国之道,于是登门向老子问礼,并就当官如何为民、如何治国等道理展开论述。两位圣哲各自的思想精髓于短短一折戏中迸发而出,其精彩观点的碰撞更被誉为全剧的精华。

越调《老子》以老子撰写《道德经》为主线,撷取其生涯中几个故事,使老子形象立体化,刻意撇除“神化”色彩,还原人物真实,令老子形象更具亲切感。

活灵活现演“老子” 载誉而归

越调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南阳梆子的变体演化而来,与曲剧、豫剧并称“河南三大地方戏”,据说早在清代时都是男演员出演,如今则多由女演员唱主角。本次登台主演“老子”的便是越调申派传人、主攻“须生”的女演员申小梅。因此,这出《老子》也一改男女角同腔同调的唱法,将男角声调降一个阶,更易做到“高亢时如大江东去,婉转时如小桥流水”。申小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没有任何影视形象可以借鉴,演好老子是件艰辛的事情,加上越调剧大腔大调、男女同声同调的独特唱腔,确实难倒了不少男演员。

“我刚接这部戏时,我的老师、同事都提醒说千万别把‘老子’演成‘诸葛亮’了。这部戏不像我以前演的三国戏,三国戏能借鉴别人的手法,而《老子》不行,从没人在舞台上演过‘老子’,我也就无从借鉴,只能自己揣摩。”申小梅对初演老子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要刻画好‘老子’这个人物,必须要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思想。为把人物演活,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老子的资料,《道德经》更是翻来倒去地读,和导演一起研究角色,挖掘人物的内在,为演出人物的‘神’,从台步到腔调都要一点点地拿捏、斟酌、再斟酌。”

作为全国第一部用戏剧把老子形象搬上舞台的剧目,越调《老子》塑造了一位清明高洁的圣哲形象。该剧唱词优美,唱腔设计注重运用越调固有的板式,在坚守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充分展示了越调声腔艺术的独特魅力。饰演老子的申小梅,稳重自信,收放自如,唱腔高亢,充满了智者风范,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称赞。

“在广州演出时,很多90后都来看我的戏。起初他们并不知道越调,只是冲着‘老子’的名声来的。他们说,从没见谁在舞台上演过老子,一定要来看看走上舞台的老子是什么样的。看了演出之后,这些90后在后台拉着我的手说,真没想到《老子》能演得这么震撼人心,比美国大片看着都有意思。能得到他们的喜爱,是我最大的成功。”说起在广州拿奖的经历,申小梅感慨万千。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