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由现代戏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创作的豫剧《朝阳沟》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朝阳沟》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都移植、演出过本剧。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杨兰春根据农村的生活变化,还创作了《朝阳沟》的续篇《朝阳沟内传》。
剧情介绍
银环和栓保是高中同学,两人相爱。毕业之后,两人都愿意加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争取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栓保家住在朝阳沟,毕业后便回乡参加生产了。可是银环家住在城市,母亲坚持反对她到农村去。一日,银环约栓保来接她,栓保原以为银环早已下定决心,可是一听银环因为母亲反对,仍犹豫不定,心中委实有些不耐烦。两人争吵半天,加上同学们的帮助,银环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决定随同栓保一同到朝阳沟去,准备到了之后再给母亲写信。
朝阳沟是个偏僻的山区,土地肥沃、景色优美。一路上,银环极目展望:山清水秀,梯田层层,麦苗茁壮,满坡羊群,气爽风柔,鲜花盛开,一片春意盎然。这景象吸引着银环,使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更加爱上了这个美丽富裕的山庄。栓保的全家听说银环来到的消息,更是喜出望外,早为她准备好了一切,迎接这个新上门的未婚儿媳妇。公婆的热情接待,社员们的真诚鼓励,更增强了银环的信心。不料,她的母亲随后赶来,大哭大闹,坚决要逼银环回家。银环又气又难为情。幸亏老支书为她解了围,把母亲劝走,允许银环暂且留下。
旭日初升,银环第一次参加劳动,虽然手上打了血泡,但是社员们赞赏的目光鼓舞着她,心中却很愉快。她觉得自己虽是初次上战场的新兵,然而并未落后,心中不禁沾沾自喜,把劳动看得非常简单,岂知却锄掉了很多青苗。几天之后,随着劳动的艰苦,银环的热情便渐渐消失了。她觉得一个高中毕业生干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太小,大有屈才之感。农村生活也很单调,她失去了坚持的毅力,在困难面前产生了动摇。
这一天,社员们挑水浇地,银环挑了一担水,累得前摆后摇,二婶劝她少挑点,但她又不服气,上坡时果然失手跌倒。银环本来就满腹委屈情绪,借机痛哭起来。社员们不知什么原因,以为是二婶把银环说哭了。但是老支书却理解银环的心情。他叫栓保去劝银环,可是栓保看不惯银环的娇气,坐在一旁怄气。银环跑回家去,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她思念女儿,卧病在床。银环更有了借口,人在农村心在城里,归心似箭。栓保归来,好言相劝,想帮助银环认识错误,但忠言逆耳,银环一心要回城去。
次日,银环不顾公婆的挽留,离开了朝阳沟。但是当她走上归途,看见自己亲手种的庄稼和与栓保共同嫁接的果树,不禁触景生情,想起当初与栓保来到朝阳沟的情景;公婆的热情相待;老支书的鼓励。思前想后,内心矛盾重重,感到又羞又愁。正当徘徊之际,栓保和老支书赶来,两人好言相劝,银环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恨自已不该临阵脱逃,决定重返朝阳沟。但是老支书却叫她回去,看看母亲的病再回来。
银环走后,村里有些人以为她不会再回来。可银环回到城里,没停脚,当天又回到了朝阳沟。原来母亲并未生病,而是骗她离开农村,为她在城里另找工作。银环一听,心中非常气愤,立刻离开了家。从此银环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事业。母亲见银环的意志坚定,自己心中也有些后悔,于是决定从城里搬到农村来,安家落户参加生产。
作品发展
《朝阳沟》曾经被许多剧种移植。1958年中国戏曲学校曾由京剧科50班学生改编排演,荀令香、赵荣欣导演,曲素英、孙洪勋、陈国为等主演。196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加工重排,宋德扬执笔,刘木铎导演,刘秀荣、李光等主演,这一本的演出拟参加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但由于莫测的原因,该剧被江青否定,从未公演。
“文革”后,天津评剧院马淑华、李秀云等曾有过评剧演出本。
不论该剧的主题如何(事实上,“大跃进”时期的作品,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洗礼的,屈指可数),它的经典性都不容质疑。《朝阳沟》的音乐形象是划时代的,相信在豫剧史上不算空前也是绝后的。
《朝阳沟》这出戏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1958年的那个,或1963年电影版的;第二是1977年的,有所改动,如“银环上山”一段由银环独唱改为银环和拴宝合唱,但感觉不如原来的好听,1977年这个只有录音没有录像;再就是近年来由杨红霞、盛红林、马兰、高秋月等人在河南人民剧院演的舞台版录像,中央11台戏曲频道有播出。
历史地位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艺术成就
《朝阳沟》成功塑造了银环、拴保、拴保娘、银环妈、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人物形象,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人物形象依然鲜活。该剧艺术上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较好地将戏曲化和文学性糅合在一起。著名文艺评论家孙荪还提出,《朝阳沟》是当代豫剧的经典之作、豫剧史上的名作,其影响力已延伸到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成为叫得响的品牌。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导演:曾末之,主演:魏云饰银环、王善朴饰栓保、高洁饰栓保娘、马琳饰二婶、杨华瑞饰银环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