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最新聚焦>>薪火相传——河南省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展出项目

   
水晶雕刻
     发布时间:2013-06-07
 
 
 
 
 
 

水晶雕刻

水晶雕刻,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国的水晶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资料记载,我国水晶雕刻起源于2万8千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出土了天然水晶制作的小石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沙窝李,是距今8000年前著名的考古遗址“裴李岗”文化所在地,出土有水晶刮削器和水晶饰品,以雕刻天然水晶作品而举世闻名的河南省应汶玉文化研究院,就座落于此。该院的天然水晶雕琢技艺,被业界誉为一流天然水晶佛教造像的圣地,幽静舒适仙境般的工作环境,特别适合天然水晶佛教造像雕刻的传承和技法的展示。仵应文水晶雕刻将现代美学理论与传统水晶雕刻技艺融为一体,借鉴西方艺术手法,雕刻出巧夺天工的作品,在国内外深受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仵应文
 
 
仵应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天然水晶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仵应文先生,1954年8月25日出生在“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祖传五代琢玉世家,自幼随父学艺,1982年-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先天的艺术天赋加之后天的勤奋努力,在40年余的漫长琢玉道路上,不但继承传统的琢玉技巧,而且卓有成效的探寻着古人所未走过的琢玉新路,更是把天然水晶雕刻技艺的承续、发展、创新达到了一派绝顶高超的地步,引领着当今世界水晶雕刻的新潮流,在国内外业界备受赞赏和好评。

仵大师的作品特点,依托天然水晶特性,圆融佛教法门、法像仪轨与现代美学,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端庄典雅的造型、巧夺天工的技艺、起伏顿挫的刀法技巧、流畅奔放的线条,融入亮光、雅光工艺的配合缀饰与穿插之中。仵大师的佛教造像技法,是大师的艺术感悟和大师与水晶、与佛教文化沟通对话的过程,塑造着造像与观者的彼此呼应,赋予作品艺术与宗教艺术之美的生命力,使之通透灵动的水晶气韵和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内涵,在彼此交相辉映,大放异彩之中诠释出来,让观者享受艺术美的解读和心灵的共鸣,作品意境高远,禅意无限。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

其作品仅国家级金、银奖项就有数十项,《岫玉双层转动花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华严三圣》《三教九流图》《大威德力士名王》《极乐图》等数十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法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国家领导人和收藏家收藏。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