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最新聚焦>>薪火相传——河南省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展出项目

   
黄河澄泥砚(新安县 惠济区)
     发布时间:2013-06-07
 
 
 
黄河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河洛澄泥砚系“新安窑”陶瓷系列,源于前汉,盛于唐宋,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新安地处豫西,是澄泥砚原产地之一,制砚历史悠久。

河洛澄泥砚主材选采于黄河中下游禹门口至花园口近三百公里两岸地段,该地段河泥沉积年久,含有丰富矿物质。河洛澄泥砚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有一套独特工艺,不仅窑变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等名贵色彩,且首创罕见的“云水纹理”,其砚台质地细腻、窑变奇幻、风神独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游敏
 
 

游敏,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下坂峪村。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拜游氏澄泥砚第四代传承人游传禄为师,学习制作澄泥砚。几十年来,以河洛文化为题,民族情感为砚魂,在继承股古泥砚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创新,不仅窑变出古澄泥砚珍奇的“朱砂红,鳝鱼黄”等名贵色彩,且要变出罕见的“云水纹理”。从艺至今已传承学徒100余人。澄泥砚作品也多次获国家级重大奖项。

 
 
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

黄河澄泥砚,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兴于唐宋,没于元,历代被作为贡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清乾隆帝对澄泥砚甚是喜爱,引起朝野志士力图研制,但终未成功。王玲夫妇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参照史书资料,结合砖雕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终使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9111109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玲
 
 

王玲,女,1967年出生,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用黄河中沉淀多年的泥土做原料,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创作,打造成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80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