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4日、5日凌晨1点,受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的邀请,由中国剧协选派、河南豫剧院二团打造的大型古装豫剧《清风亭上》在土耳其特拉布宗哈鲁克·昂甘剧院登台亮相,成为我国第一部登陆该国际戏剧节的戏曲曲目,河南豫剧院二团也成为我国第一支参加黑海国际戏剧节的戏曲团体。
由于国外剧场一般不使用音响设备,欧洲观众对中国戏曲乐器的声音很敏感,再加上剧场舞台空间比较狭小,豫剧《清风亭上》因此取消了雪花助阵,也没有使用以假乱真的清风亭道具,连乐队都尽力压低乐器的声音。一切都要以原生态的状态呈现,只能靠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来吸引数百名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土耳其观众,这让见惯大场面的主演李树建也有些担心:“他们能看懂吗?我们能留住观众吗?”
虽然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土耳其观众入戏较慢,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二团演职人员心中的担心逐渐释然。谢幕时,已经完全入戏的观众自发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并冲上舞台与演员们合影。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告诉大家他们已经被这出戏打动了。土耳其著名作家古丽仙说:“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我依然从艺术家们的表演中感到了少年的叛逆和传统的孝道。这部凄美的豫剧作品会留在我的记忆中。”
据了解,此次赴土耳其演出前,为了适应欧洲观众的习惯,二团将原本两个多小时的戏改成110分钟。在不影响该剧完整性和生动性的基础上,删去了大段唱词和表演细节。事实证明,这一冒险是正确的。因为修改后的版本更加紧凑,有利于土耳其观众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剧情。负责《清风亭上》全本翻译的忻雨女士专程带着孩子和丈夫前来看戏,她对记者说,土耳其文化也属于东方文化范畴,所以剧中的很多道德伦理与土耳其人民的观念是相通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背信弃义、孩子应当感恩父母等,因此他们理解剧情并不十分困难。
曾经多次参加国外戏剧节的中国剧协秘书长刘卫红说,黑海国际戏剧节是由土耳其特拉布宗剧院1998年创办的国际性艺术节。选择《清风亭上》代表中国参加戏剧节,一是因为它曾到过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巡演并获得成功,二是因为它的故事和传递的情感超越了国界,反映的是人类道德层面上共通的部分,能够让国外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戏剧节主办方、土耳其国有戏剧管理局局长比尔·金说:“我曾经去过中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中国的戏曲和土耳其的戏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豫剧是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很庆幸河南豫剧团能给黑海地区的观众带来东方的文化瑰宝。”
李树建的“世界梦”
从法国巴黎戏剧节的舞台,再到美国百老汇,如今又来到黑海边的小城特拉布宗,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的身影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的视野中。土耳其特拉布宗当地时间5月3日晚10点(北京时间5月4日凌晨3点),刚刚结束演出的李树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常香玉大师将豫剧推向全国,我们这代豫剧人应当将豫剧推向世界。”
从2009年开始,带着豫剧《清风亭上》和《程婴救孤》到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塞浦路斯等国家演出的李树建越来越感到走出去对豫剧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说,离世界越近,越能从各国文化当中吸取为我所用的能量。通过5年来在国外的演出,二团在豫剧创排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风格,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戏剧创作手法运用到豫剧创作中,用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为传统豫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出国演出极大地增强了剧团演职人员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他们钻研业务的劲头更大了。
正是这种在思想意识上的大胆改革,使得豫剧越来越被世界各国观众所接纳。在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外国观众看字幕都能感动得流泪。对此,李树建很有心得,他说,打动观众的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豫剧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考虑到外国观众的观剧习惯,他们对于那些走出国门的豫剧作品经常进行再次加工,比如在表演形式上将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专门进行重新配乐、根据现场反应“制造”一些表演方式。
从艺36年来,李树建已从一名演员逐渐成为豫剧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职务后,他的梦想更大更远了。他说,河南豫剧院正式挂牌后要办五件大事:一是要组织3~5部经典传统剧目进行全国和世界巡演;二是在北京成立中原戏曲大舞台;三是助推河南豫剧成为中国豫剧;四是扎扎实实推进优秀剧目送基层活动;五是用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使豫剧成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并列的第四大体系。此外,培养豫剧金牌涉外经纪人也进入他考虑的范畴。
“没有梦想的人没有未来。”李树建说,“我坚信,随着‘中国梦’、‘中原梦’的实现,豫剧的‘世界梦’终会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