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非遗处处长 刘春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了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些论述令人鼓舞,意义重大。其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触动很大,这是既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又一次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纳入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布局中。作为从事非遗工作的一名工作者,倍感激动,深受鼓舞,也倍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文化厅机关学习十八大精神报告会上,杨厅长给大家出了学习研究题目,其中,就有“如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作为一个非遗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起步较晚,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认识到位。首先作为几千年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靠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这种民族的文化认同,正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和重要保证,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一种精神动力,所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的思维习惯、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情感经验,因而它含有大量的民族传统道德资源。可以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和谐、诚信礼让、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的灵魂,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三千年,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干作用和源头作用。河南作为中华文化“根文化”的发祥地,其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群星、独具特色,几乎囊括了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所有方面。这些,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必须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使之得以延绵传承,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定位和主线
通过前几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共整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达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文化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现状也不容乐观,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量的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现有传承人年岁偏大,年轻人因收入偏低、掌握技艺时间长等原因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不高,存在收徒难,传承难的困难;有一些非常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去濮阳范县调研稀有剧种:罗卷戏);还有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等。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受人力、财力、物力的制约,(社会大众还缺乏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项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目前,重大的工作任务和较少的力量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既艰巨神圣,又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方向,找准定位,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大局推进非遗工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举措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非遗工作的全面开展,要更加注重更新观念,更加注重务实发展,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谋划工作,破解难题,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
一是抓分类指导,逐步探索分类保护的科学体系。针对不同项目特征,生存状态、传播途径等属性,研究探索分类分级保护非遗项目的方式方法,比如,对于濒危的,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项目,利用录音、录像及记录等方式,整理分类、编印成图书或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研究和保护;对于在长期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大量珍贵物品的项目,积极整合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建立专题博物馆,进行馆藏性保护;对于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对于项目比较集中、特色、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的特定区域制定保护规划,进行整体性保护。比如,我们开展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命名活动,即是整体性保护的一种尝试。
二是抓制度建设,加快形成比较规范的保护传承体系。推动省政府、省人大尽快颁布我省的法律条文;加快出台科学、规范、有效的分类保护制度、认定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尽快形成比较规范的保护管理、传承体系。
三是抓队伍建设,加快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支撑体系。目前,我省基层非遗组织机构薄弱、许多地方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保护工作者队伍数量上严重不足、质量上不高、专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局面,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热爱非遗事业,具有非遗专业知识和技能,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非遗工作者队伍。
四是抓宣传教育,逐步构建全民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体系。非遗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所以必须抓好全民的宣传教育,培养大众参与意识。要利用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展示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成果;利用传统节庆日,依托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使青少年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宣传中可以借鉴一些外省好的做法,凝练一个符合中原文化特色的响亮的“文化名片”,发挥“文化名片”的龙头效应。比如安徽省提出的“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名片。既简单凝练,又形象通俗,既凸显了徽派文化战略的主体特色,又使得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路、理念口耳相传,深入人心。
五是抓理论研究,逐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整合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学术资源,发挥专家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专业指导。
六是抓统筹协调,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运作体系。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政府联系会议的作用,主动协调人大、政协、发改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善于发挥各种民间力量的作用,发挥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和社会群体、企业的作用,逐步形成社会化运作机制。比如,西方许多国家均采取这样的保护管理模式,他们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社团组织,如,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常都是委托民间组织托管,这些组织的成员分散于全国各地,负责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种社团组织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真正成了全民的事业。
历史的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以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使之得以延绵传承,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为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奉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