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最新聚焦>>省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交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与亿万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发布时间:2012-12-0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与亿万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文化市场处(综合执法处)处长 张松涛

搜素百度对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也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因。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选择的重要性。选择了种豆,得到的绝不会是瓜。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民族,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际遇与结果。促使人们做出不同选择的重要依据就是价值观。美国一个学者曾在比较加纳和韩国60年代的经济数据时,惊讶地发现,当时两国几乎差不多同样落后。但30年后,韩国成长为世界工业强国,国民收入直追发达国家,而加纳依落后然贫穷。导致这种差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这位学者认为,韩国重视节俭、投资、努力工作、遵守纪律等价值观是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族裔、不同社群之间的这种比较更为直接。例如,华裔在美国是少数族裔,但华人的平均收入、平均学历、平均住房拥有率等不但远高于非洲裔和拉美裔,而且也高于占美国主导地位的白人的平均水平。许多美国学者都认为,华裔重视教育、重视家庭,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价值观是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价值观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之一。拥有了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就拥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抛弃了僵化教条、陈旧落后的思想路线,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迅速调动起全国人民的奋斗创新热情,短短30年就使中国从濒临崩溃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价值观力量的重要证。

这次学习十八大报告以及有关辅导材料,深感我党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把“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具体要求。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章,对如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报告描绘的更加具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等。把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既符合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也是我党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的具体写照。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全国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但是,相比经济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村地区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也早已走上了小康之路,农民的钱袋子更是越来越鼓、越来越充实。然而,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没有明显改观,有的地方还比较单调贫乏,农民的文化消费文化享受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个别地方落后愚昧的观念习俗还比较盛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从价值选择上,达到了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度一致,普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必将极大激发亿万人民的奋斗热情。

再如,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更是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过去,我国不少地方过多考虑了GDP的增长,过多考虑了党政领导的政绩,忽视了或者说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不少地方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为环境污染,一些居民健康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了,百姓幸福指数下降了,因为环境问题造成百姓上访告状的也屡见不鲜。党和政府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把环境保护纳入我国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更高高度,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本人学习到这一论述后,既感新颖,更感振奋。以我的家乡为例,童年的记忆中,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正所谓“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桃树梨树苹果树布满了村子的周围,家家户户前庭后院都栽有名目不同的美味瓜果;村头涓涓细流,鱼虾可见,村旁水库碧波荡漾,湛蓝一片。每当放学路过水库,几乎都能见到水库中飘荡着小船,渔翁在悠闲的撒网,垂钓者怡然自得。邻村不远的双洎河,是我们摸螃蟹,捉河虾必去之地,渴了就掬一捧甘甜的河水。然而,不知在哪一天,村里的小河消失了,水库的水干涸了,各种果树不见了,双洎河水变质了。那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成了过去,成了记忆。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符合客观实际,顺乎民情民意,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广大党员、普通百姓由此对未来的向往更加具体鲜明,期待更加迫切,美丽中国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梦想达到了空前一致。

历史已经证明,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社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群众身体力行的原则和标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团结、凝聚、引导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对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描绘,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呼声的典范。在这个伟大纲领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党必将不断走向成熟,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民族的未来必将更加幸福美好!  

    访问次数:
 
 
 

版权所有:河南文化网 未经河南文化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