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
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崔为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包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各级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等规范性文件,始终坚持实现一个目标(在完善网络的基础上,实现河南省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主抓一个途径(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情的共享工程发展道路。经过数年建设,基本建成资源适用、技术合理、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正在成为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抓手。2007年,李长春同志视察鄢陵县时,对我省共享工程建设模式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文化部在郑州召开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我省的IPTV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当前尤其需要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重视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文化惠民、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做好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自信心,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基础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我们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这一途径,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完善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等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资源建设工作,特别是要结合河南实际,加强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务工技能、农村政策法规、致富信息、地方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
三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服务能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最大程度发挥各级网点设备设施的服务能力,离不开科学管理。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近期论证出台《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河南省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通过统一管理、专业培训、标准化服务以及统一标识、树立品牌形象等管理及推广手段,扩大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狠抓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对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通过推荐表彰“文化共享之星”等举措,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文化共享工作者队伍。
四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切实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将其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在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早日将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