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抓实做好艺术工作
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闫敬彩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主题,在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双百”宏伟目标。特别是用空前的篇幅在第六部分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把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十八大的召开是一个里程碑,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吹响了迈向新征程的号角,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落实好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兑现中国共产党在世人面前的承诺?如何使我们的艺术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作用?省委卢展工书记说,落实十八大精神“关键在做,关键要结合实际工作去做”。结合我省专业艺术的实际情况,作了以下思考,现汇报给大家,以求指教。
一、 明确定位,找准差距,提升水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文化工作要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发挥作用。发挥好文艺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些年来经过全省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省在艺术创作生产演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豫剧《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越调《老子》连续4届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豫剧《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和舞剧《风中少林》连续6个年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连续8年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中获优秀奖,豫剧《村官李天成》、《虢都遗恨》和曲剧《惊蛰》、《飘扬的红丝带》等多部作品也分别获得全国奖项。推出了话剧《红旗渠》、舞剧《水月洛神》、豫剧《苏武牧羊》、《兰考往事——焦裕禄》等一批优秀剧目,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河南舞台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有外省没有的6个优势:比如我们艺术发展的政策优势、领导优势、题材优势、艺术人才优势、宣传平台优势、喜欢戏曲的观众优势等。但对照十八大报告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要求,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一是舞台艺术作品在质和量上距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真正能够深受观众好评、市场前景看好的优秀舞台剧(节)目数量还不够;二是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公益演出场次不多;三是我省专业文艺队伍在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上还明显滞后;四是在艺术样式的发展上不平衡并且还有缺项(如没有音乐剧、歌剧、杂技剧、相声剧、儿童剧等);五是我们的音乐舞蹈创作和人才培养、文艺题材的规划和挖掘、舞美设计和制作、舞台音响的操作技术、演员的基本功和表现力等方面均与全国先进院团和其他剧种有一定的差距。六是我们对艺术活动的谋划能力、运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另外,随着艺术院团的转制改革,民营院团的不断壮大,工作对象扩大了,工作领域变宽了,工作职能改变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工作能力、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落实十八大精神,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奉献人民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45次,可见人民在我们党心中的分量。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要了解当下人民群众对专业艺术的新期盼,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把群众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当做衡量我们做与不做、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的标准和尺度,解决好我们工作根本出发点问题,引导主创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人民而创作,而不是为人民币而创作。使我们创作生产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用文化的力量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社会主义旗帜之下。结合我省艺术创作实际情况,要通过每三年举办一届全省的戏剧大赛,每三年组织一次全省剧本征集评比,每两年组织一次美术作品展等载体和措施,来进一步促进全省艺术创作,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储备,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每年确定重点创作3—5台新剧目,每年对10—15台已经排出并有良好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优秀剧目进行重点加工提高,通过不断组织创作新作品,加工打磨优秀作品,使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以此来繁荣我省城乡舞台,丰富和满足城乡居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新需求,让他们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优秀舞台艺术成果惠及百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的帮扶力度”。关注“民生”成为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贯串始终。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要做好艺术口的文化民生工程:
继续开展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我们省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惠民演出已实施5年。5年来,通过厅领导的积极争取,省领导的关注支持,演出院团的不懈努力,演出场次由2008年的1892场增加到今年的3300场;省团的演出补贴由每场的1万元增加到每场2万元。各市和部分县也学习省里的做法,采取同级政府购买的方式,转变财政投入方式,购买演出送农村、送基层。使省、市、县三级演出院团和优秀民营院团纳入各级政府采购的演出场次每年达到1万多场。5年来参加院团近200个,我厅安排、组织的演出达12578场,全省各级政府购买的场次达到近5万场。受益观众达达近亿人次。受到了观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下一步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行文化惠民工程成效的专项调研,完善现有管理办法,使这项惠民活动开展得更加持久、更加科学,从而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继续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配合做好全国艺术院团来豫演出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荐并组织好京剧、话剧、交响乐、民乐等高雅艺术以及优秀地方戏进校园演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在校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普及艺术知识,培养青年观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用品牌活动树形象,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和文化强省建设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并找准真正代表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活动品牌。继续打造“中国豫剧节”、“中国曲剧节”、“中国曲艺·魔术节”等带“国”字号的活动品牌,把我们省“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交响音乐会”、“新春戏曲专场演出”、“元宵节(中秋节)民族音乐会”、拜祖大典精品剧目展演周、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河南优秀剧目全国巡演”等活动当项目去运作,力争使活动成规模、出效益、制度化。通过市场运作和回报社会相结合、企业单位包场与低价位售票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等手段,把优秀文化产品推向舞台,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正能量,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从而使广大观众在这些公益演出活动中,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培育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启新阶段,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把十八大提出的对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新思路、新探索、新举措,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南,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进程中,让艺术工作为其增光添彩,为中原崛起、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为我省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付出新的更大的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