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大的开幕式

大型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剧照

热情的戏迷观众

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艺术发展论坛”现场
14年前的1997年,第一届中国豫剧节成功举办。“那时豫剧的发展在全国尚处于‘慢半拍’的卧薪尝胆期。”一位戏剧家这样评述。
14年后的2011年,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仍在中原腹地成功举办。而当今的豫剧已领军全国各地方剧种,许多优秀剧目、名家名角儿不断涌现,享誉全国及海外,豫剧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2011年9月17日至9月28日,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在郑州隆重举行。
高规格的开幕式;12个省、自治区的19个豫剧团,在郑州市区的9个剧场为观众奉献20台剧目、33场精彩演出;评选出了两个豫剧终身成就奖(豫剧泰斗马金凤和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14个组织奖、3个剧目一等奖、12个优秀表演奖、一个特殊荣誉奖等各奖项;成功的“中国豫剧艺术发展论坛”;完满的闭幕式。仅仅11天,一台又一台精彩的剧目、一幕又一幕感人的瞬间、一场又一场欢腾的场面……为第二届中国豫剧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豫剧的盛会
大雪漫卷,黄沙肆虐,雷电交加……这些震撼的场景是大型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的一个个舞台细节。9月19日晚,动人的故事、动听的唱腔、精美大气的舞美灯光设计、唱念做打样样拿手的演员,将焦裕禄的故事讲述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折服了评委、折服了观众,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人们在享受豫剧艺术的同时更与“求实”、“为民”的焦裕禄精神共通共鸣。
“这就是孟少良,多么朴实的农民,竟能做出这么感人的事情!”9月21日下午,豫剧现代戏《山东汉子》接受了评委和观众的检阅。这部根据发生在一个山东菏泽普通农民——孟少良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戏,塑造了一个诚实守信、勇敢善良、不图回报的山东汉子的光辉形象,感人至深。
9月18日,由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和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联合演出的大型现代歌舞豫剧《天山雪莲》登场献艺,哈萨克音乐和着板胡、美声唱法和着豫剧梆子腔、身着华丽维族服饰的舞姿穿梭在略显单调的现代人物中,巧妙地结合探索了豫剧在新疆发展的新路径,加之该剧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医生梅莲为原型,描写了作为兵团边境一名普通卫生员多年来扎根边疆,舍小家为大家,以“治病救人大如天”为人生格言的感人故事。观众反响热烈,认为该剧既好听、好看又真挚感人,剧场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
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举办期间的每一天,在省会郑州都有至少两场的演出,20个剧目的33场演出,场场精彩,好评如潮,如此密集的演出场次,如此壮观的演出阵势,在豫剧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当下的豫剧已冲出河南,走向全国,近10年频频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几乎成了“一枝独秀”;现代戏中的《香魂女》、《村官李天成》、《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等;古装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清风亭上》、《程婴救孤》等;本届大赛中又涌现出《苏武牧羊》、《斗笠县令》、《兰考往事——焦裕禄》、《桃花庵》、《天山雪莲》、《山东汉子》等一批优秀剧目,有新创,有移植,生、旦、净、丑轮番登场,唱、念、做、打各显其能。
“豫剧,已能代表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趋势。”
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说。
人民的节日
来自于百姓的戏就唱给老百姓听,河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等主办单位为办好本届豫剧节,给市民百姓提供更好的豫剧盛宴费尽了心血。7月20日,省政府、省文化厅召开“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动员会”;8月26日,省政府、省文化厅召开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倒计时20天动员会”;9月16日,第二届中国豫剧开幕的前一天,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专门接受大河网、河南省人民政府网和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栏目联合进行的视频采访。
杨丽萍厅长特意强调,为突出活动的公益性,本次豫剧节期间将为广大观众提供部分免费门票,观众可凭身份证提前两天到演出场所领票,每张身份证能领2张票,同时也可参加大河论坛的网友跟帖抢票活动,每场演出豫剧节组委会给大河网网友提供30张门票。据大河网工作人员反馈,每场赠送给大河网网友的30张门票,仅仅5分钟就被网友们跟帖抢光。
“常香玉,来段清唱,常香玉,来段清唱……”9月20日晚,在香玉剧社展演现代豫剧《常香玉》演出结束后,满场观众不愿离去,齐声高喊。谢幕后的著名豫剧演员王慧不顾连日排演的疲劳,欣然走到台前,忘情地又唱了起来……此时此刻,观众已分不清剧情局外,更分不清真假常香玉。深得“常”派真传的王慧已把常香玉“为老百姓演戏、演好戏”的毕生追求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观众更把对豫剧的热爱对演员的热爱推向了高潮。一位戏迷说:“饰演常香玉的演员演得像真的一样啊,瞧她那身段、走姿、语速和唱腔,都和大师一模一样。”
从三门峡来郑州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证书的王驰先生,是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人,当他得知赶上了中国第二届豫剧节时,喜不自禁:“赶上看这么好的戏,比过年都高兴啊!我是资深戏迷,这回可以连看10天戏,好好过把戏瘾!”
高扬中原文化风帆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传播于全国13个省、地区,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22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堪称大豫剧。
改革开放之初,豫剧有过以《倒霉大叔》为代表作的短暂辉煌,之后便是在多年的徘徊、焦虑、卧薪尝胆中度过。豫剧和其它民族戏曲形式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繁荣戏剧创作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戏剧创作上升为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豫剧,开始复苏。
2010年的7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到文艺界调研。春风乍吹,花开遍地。长期困扰省直文艺院团的工资发放、演出经费、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步履艰难的艺术院团吸足了水分,铆足了劲,开始昂首挺胸,大跨步向前。豫剧,开始逐步走向繁荣。
距卢展工书记到文艺界调研仅一年时间,37台新创剧目、22台复排剧目,2000多场各种形式的公益演出……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百倍的激情和才智,打造出一批又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一个个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形象在人民中立了起来。
“送戏下乡”、“送戏到社区”“送戏到学校”……
使豫剧文化广为传播;《梨园春》、豫剧电影、豫剧光盘……逐渐形成一个“强势”,一个“大场”;“豫剧大赛”、“豫剧节”、“优秀剧本征集”、“青年演员比赛”、“重点剧目加工”……使豫剧人才辈出。豫剧生态已形成良性循环,正稳步走向辉煌。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豫剧将高高扬起中原文化的风帆。
大豫剧需要大发展
“80年代看黄梅戏,90年代看越剧,新世纪看豫剧。”这是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在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艺术发展论坛”上的概括描述,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豫剧大繁荣”时期的到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姚欣说:原创很重要,没有原创就出不了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队伍,对剧团来说,把原创剧目整理加工为保留剧目也很重要,成功移植剧目和原创剧目、保留剧目同等重要;复排、移植剧目不仅能打造出经典剧目,还能让很多基层团体有戏演、有活路。比如北京京剧院就把沪剧《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大获成功。只有丰富了演出剧目,豫剧才能得到大发展、大繁荣。
新疆石河子文体局创作研究室主任肖帅说:河南人大都喜欢豫剧,而喜欢豫剧的不一定都是河南人。豫剧在新疆拥有大量的本地观众和演员。豫剧在新疆就是河南人嫁出去的姑娘,需入乡随俗,适应婆家的生活习俗,需要创新发展。不过,豫剧虽说是嫁出去的姑娘但还不是泼出去的水,它与中原文化依旧血脉相连,要经常回娘家交流学习,经常吸纳中原大地给予的源源不断的营养,才能使豫剧之花永远绽放在西域天山。
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表示,近年来,豫剧不仅在台湾影响很大,在香港、新加坡甚至欧洲都引起了轰动。豫剧彰显的是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传达的是中原人民的情感。它对于华人同胞来说已经超越了单纯剧种的意义,是同根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纽带。因此,豫剧只有大步走出去,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作为中华文化‘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拥有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遗产。豫剧,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端于河南的豫剧以其罕见的速度传播于城乡,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流布广泛、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成为了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
2011年9月28日,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在近半个月的时间内,来自12个省、自治区的19个豫剧团的艺术家们欢聚绿城郑州,共同展示、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展望。市民百姓在观看中快乐、在欢乐中享受、在享受中回味、在回味中期盼……
2014年,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再见!